擦亮“生态底色”,提升“发展成色”

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逐步深入人心,生态环境保护一路高歌猛进,天更蓝了、水更清了、环境更宜居了,生态保护成效明显。但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基础性、长远性的任务,如何根据实情及时调整生态保护策略,将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需要引发我们思考。

坚持生态优先,筑牢保护底线。我们要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牢牢把握“生态立区”战略要求,以湖泊保护为突破口,科学制定“一湖一策”方略,实行不同湖泊水质采取不同策略的措施,实现湖泊水质稳步提升。坚守水生态保护红线,充分利用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功能,逐步恢复特种渔业资源的种群数量,保持生物多样性,从而增强水生态环境的抵御风险能力。持续推进湖岸线整治,打造整洁干净湖岸线,依托水岸同治要求和环湖绿道建设,打造人民群众“乐于其中、融入其中、参与其中”的幸福氛围。

 强化养护措施,提升湖泊水质。工欲善其身,必先利其器。要想达到水质提升的“工”,就要强化湖泊养护措施这个“器”,要在一定养护经验的基础上,守正创新、立破并举。除加强“三无”(水边无污染物、水面无漂浮物、水中无障碍物)措施实施、开展常态化巡查、加强湖岸堤维护外,还要充分利用水生生物的自净功能,合理调配湖中鲢鳙等滤食性鱼类的比例,进一步降低藻类滋生,降低蓝藻暴发风险,还能将水体中的无机氮转化为可供使用的鱼类蛋白质。进一步发展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探索池塘“循环水养殖”、“圈养技术”,在提高鱼池单产的同时,实现鱼池向湖泊的“零污染”排放。建立健全危险期预警机制,在危险前期、临界位点时突出及时响应,第一时间反应、第一时间调查、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解决,将突发情况危险降到最低。

推进渔旅融合,激发内生动力。一枝独秀不是春,多点开花春满园。如何将湖泊生态环境打造成造福人民大众的“致富经”、“小康路”、“共富梦”,充分将水资源优势发挥好、利用好、转化好,当务之急,就要写好渔旅融合这篇大文章,形成多点开花的产业格局。因地制宜、科学谋划渔旅融合项目,深度挖掘渔旅产业特色,激发内生动力,打造“渔业+文化+旅游”、“水上项目+酒店民宿+野地露营”、“科普+研学+文化节”等形式多样的融合项目,坚持高标准打造主题公园、研学基地等。打造“1+N”产业模式,不同湖泊可打造1个特色渔业产品,如大河蟹、鳜鱼、黄颡鱼等,并以此为依托,开发N种特色旅游产品,吸引更多游客观光消费。形成可复制可借鉴可模仿的经营管理模式,方便经验和品牌的推广,形成链条完善、配套齐全、发展向好的产业集群,开拓“共富”之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给人们带来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水源、愉悦的心情。良好的生态环境又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培育新业态、发展新经济,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提升绿水青山颜值,实现金山银山价值,推进美丽中国加速前行。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曹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xyxx/190348.html

(0)
上一篇 2024-03-26
下一篇 2024-03-26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