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有可为的乡村振兴热土上大有作为

乡村振兴万民乐,这乡唱来那村和,新房新楼新村落,花满田野果满坡……”这是歌唱乡村振兴的希望之歌,也是唱歌幸福生活的理想之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基本温饱到全面小康,这些变化既彰显了党建引领、跨越发展的时代命题,也凸显了强大的历史和人文逻辑。“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辛勤劳作、自强不息,依靠劳动创造,谱写着一篇又一篇农村发展的华彩乐章。

沧海桑田、亩丘交叠,有人用汗水浇灌着推动发展的希望之种。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粮食从哪里来?土地便是答案。这些雕刻在大地上的艳丽翡翠,不仅建构了令人惊叹的壮美风光,还展现出中国千百年来的农耕智慧。回顾近百年粮食改革发展史,从“国无三日蓄、家无隔宿粮”到库存充裕、物阜民丰,“谁来养活中国”的百年之问早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得到了深刻的解答。以袁隆平为首的无数粮食人,艰苦创业、艰辛探索,为解决粮食生产问题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他们探索的选种育种、防灾备荒等方面经验,也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农业基础。奋进新征程,我们必须进一步做好粮食市场和流通文章,抓住“广积粮、积好粮、好积粮”这一关键,切实把住粮食生产、粮食安全主动权,守住管好“天下粮仓”,把中国人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经济跨越、产业兴旺,有人用智慧解锁着农村发展的时代密码。“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行走在齐鲁乡间,庄稼结实、蔬菜满地、瓜果飘香,田园综合体游人如织,欣欣向荣的景象引人驻足。近年来,山东省委、省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按照产业兴旺要求,不断推进农村各项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农民百姓换法种地,老把式收入成倍增长;喜迎电商进村,特色产业销货全靠“指尖”运作;文旅产业兴旺,远走离家的年轻人回乡创业初成……如今的乡村充满着无尽的生机与活力。新的赶考路上,我们要积极探索乡村产业发展新路径,系统分析其交通、产业、资源等优势,因地因村制宜、科学分类施策,绘制农村产业发展新蓝图。要坚持党建引领,系统整合资源,依托农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不断夯实乡村产业发展链条,带动群众增产致富。

文化变迁、精神延续,有人用执着守护着乡土文明的接续传承。中华文化的根脉在于乡村。冯骥才在《漩涡里》一书中曾写到,“田野中保存着‘民间文化的活态’,保存着鲜活、生动、蓬勃、庞杂的文化生机,保存着不应被丢掉的传统,象征着一切未被冲击、未被改造的自在状态。”所以,为了留住根脉、记住乡愁,以冯骥才、南翔为首的一批作家、名人,跟时间赛跑、与纸墨为伴,足迹遍布南北东西,不停探访并守护着我们那抹不去的“乡村记忆”。挖掘与保护民间文化,不能仅靠名人效应,更需要我们每个人都行动起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承担起民间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神圣使命。要不断推动民间文艺传承,强化民间文化探源、古村落保护等工程工作,注重将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保护相结合、固态保护与动态保护相衔接,切实守护好民间文艺之根,全面展现中华文化之美。

拥抱土地、梦撒乡村,有人用信仰刻画着时代人民的青春模样。一百年前,一大批以救国为己任的热血青年,用青春和生命书写了一部思想解放的壮丽史诗。一百年过去,青春的重彩底色依然没有发生任何改变,同样朝气蓬勃的新时代新青年,仍然在用理想和激情书写着永恒的家国情怀。从用生命奏响新时代青春之歌的黄文秀,到毅然回归农村创业的剑桥女博士江宇虹,再到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李凯,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凭借担当和信仰接过脱贫攻坚、接续乡村振兴的接力棒。青年人身逢盛世、肩负重任,应当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年轻人的勉励和期望,践行共产党员初心,踏踏实实干实事、兢兢业业解难事,在自己的岗位上、在祖国最需要的基层一线上挥洒汗水、建功立业,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青春梦融入中国梦,才能让青春在这片无垠的热土里,继续彰显出最亮丽的底色。(唐一兵)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不择沃土 不弃贫瘠,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xyxx/86762.html

(3)
上一篇 2022-06-08
下一篇 2022-06-09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