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乡村“写论文”

2023年10月,带着组织的信任和厚爱,我来到新郑市新村镇屯孙村,与村委们的热情与关怀撞了个满怀。乡村之于我是陌生的,也是新鲜的,这里是我走出大学校门后的第一个驿站,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在“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中,我正在以新的身份书写着新的“论文”。

“静心”读“文献”,理想信念刻在心。2024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理论最有效的办法是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强读强记,常学常新,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每每遇到困惑,我会向书中找答案:《毛选》让我感受到革命时期伟人的思想光辉,彼时在农村开展工作的调研方式在今天依旧值得借鉴;《让群众过上好日子——习近平正定足迹》等四部生动记录了总书记在地方的工作方法和有力作为;《乡土中国》《江村经济》让我看到了乡村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我还会时时翻阅村情村史、往年民意调研报告,以求对乡村区位、地形、人口、历史文化、农业状况有全面的了解。我会继续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中淬炼党性,在广泛深度调研的过程中“取经问道”、拨开迷雾,将理想信念“刻在心”,于细微处见精神。

“同心”写“摘要”,群众冷暖记在心。脚下粘满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肩上就扛起多少担当。屯孙村古称“同心寨”,古时村民同心修筑工事、抵抗倭寇,而今村民同心建设和美乡村、发展产业。我这一“外来居民”,也真切感受到自己做出的每一分努力,付出的每一份真心,群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头。我从零开始学方言,从“学生腔”“普通话”转变为“土话”“大白话”;从初来乍到面对村民时的“缄口无言”,转变为和街坊邻居“你言我语”;从“龟缩”在村委会办公室,转变为“游荡”在村头巷尾。下雪天,我和村民一起扛起铁锹清理路面;艳阳天,组织村民共跳广场舞、举行拔河比赛;平日里,向村民宣传政策、话话家常;过年前,我们将慰问品一件件送往贫困家庭。我逐渐从“愣头青”转变为知民情、晓政策、办实事的村民小曹。上班路上会有大爷大妈温暖的招呼“小曹来啦”,他们看我的目光从初始的陌生、防备变为亲切、熟络。信任在增强,感情在升温,我与屯孙村的“双向奔赴”持续加速中。

“向新”书“正文”,村庄发展谋在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乡亲们收入才能稳定增长”。缺乏特色产业是屯孙村的一大痛处。长久以来,村经济主要依赖于传统的种植业,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有限,经济效益低。为了致富增收,我和村委一起收取村民制作的粉条,集中分装、封箱、销售,初步打出了屯孙品牌。这一小小的成功振奋了民心,但我也明白要想真正帮助村民致富增收,还需要继续学习其他地区先进经验,将点滴想法转变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为了找到发展的突破口,我参观邻村,学习大棚菌菇、蔬菜种植经验;走访银杏林地、荒沟、历史老宅、集体厂房等区域,分析屯孙村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村委一同研讨屯孙村村庄规划和产业发展方向。

皑皑白雪、碧绿麦田、金黄银杏,曾经新鲜的“风景”变为了“寻常”,“普通”的驻村生活也可以因我的努力变为“不普通”。我会利用好在基层锻炼的宝贵时光,带着“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心,“雄关漫道真如铁”的决心,和“吹尽狂沙始到金”的耐心,迈向新的征程。

(河南省委宣传部定向选调生、新郑市新村镇屯孙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曹玉鸽)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xzzz,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dfdt/190868.html

(0)
上一篇 2024-03-28
下一篇 2024-03-28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