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防范化解风险本领须树立四种意识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强干部防范化解风险本领,着力增强防风险、迎挑战、抗打压能力。领导干部身处改革攻坚发展最前沿,是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的主力军。能否主动防范、精准化解风险,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也决定了干部队伍建设的成色。全面提升领导干部防范化解风险本领,不仅要从增强实操技能入手,还应注重提升思维能力,树立四种意识,以正确的理念认知应对风险挑战,打好风险治理“组合拳”。

树立全局意识,善于站高谋远。现代社会的各种风险往往是交织耦合所形成的风险综合体,一旦处理不当容易产生复杂难测的不可逆后果,还会造成危害的外溢扩散。在风险社会背景下,各种风险的波及范围、转换速度、传播渠道都在快速增加,加之风险本身具有系统性、联动性、传导性的特点,形成了应对风险的难度骤增与妥处风险的时间窗口锐减相并存的境况。面对接踵而至的系统性风险引发的冲突震荡,鉴于不同风险相互叠加、内生演化、彼此作用的现实,要求领导干部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以系统性的全局思维、整体性的通盘谋划,做好统筹协调和组织动员,通过机构重组、人员整合、数据共享,实现更高效充沛的力量集聚、更充实完备的体制保障,推促跨区域、跨领域、跨部门的合作与治理;妥善调处全局与局部、整体与要素的关系,既统筹全局,也聚焦局部,密切关注潜藏在局部里的危机,及早消除散见于细节中的隐患,防范小风险发展成大风险,原有风险演变成次生风险,局部风险升级为系统风险;善于掌控关系全局的重大风险,把握决定性质的主要矛盾,牵好防范化解风险的“牛鼻子”,紧盯战略重点,扭住关键环节,下好先手棋,以“一子落”促全局活,赢得防范化解风险的主动权。

培养底线意识,勇于极限设想。底线指的是事物发生质变的临界点,是各项工作不可逾越的界限。作为“分界线”,守之则安稳,越之则危险。底线意识是以守住底线为基本导向,它是忧患意识的体现、责任意识的彰显和防御意识的激发。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多次强调要放在最坏的基础上来设想和部署工作。1945年在党的七大上,面对抗战即将胜利的大好形势,他列举了可能遭遇的“十七条困难”,要求高级干部必须准备对付非常困难和不利情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衡量干部履职能力的一条重要标准,就是要做到明确知晓底线,牢牢把稳底线,坚决守好底线。对领导干部而言,要在思考谋划、部署推进工作的全过程中,秉持强烈的忧患意识,往最坏处打算,做最充分准备,向最好处争取,把难点和复杂性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各种风险想得更深入一些,把各方面情况考虑得更周全一些,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在运用底线意识防范化解风险的过程中,注重预想极端情况,强化“反其道而思之”的逆向思维。近年来,在公共安全风险管理领域被广泛应用的情景构建模型,就是致力于提高国家应对极端风险挑战的能力。具体实施中,设计应对不同风险场景的多元防控方案,不能“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做到合理分摊风险;坚持立破并举、“新老并存”,预留充足的安全冗余和腾挪空间,力戒犯颠覆性错误,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增强斗争意识,敢于亮剑出击。斗争意识蕴含着强烈的责任担当、清醒的使命忧患和高超的战略智慧,是增强斗争本领的思维指引。风险不会因逃避畏缩而自行消失,唯有敢于直面、正面出击、迎难而上,才能消弭风险。防范化解风险是领导干部必须履行的政治责任,而具备斗争意识,加强斗争历练,则是打赢这场攻坚战的“金钥匙”与“撒手锏”。在思想认识上,充分认清斗争形势的严峻性、斗争任务的艰巨性、斗争对象的复杂性和斗争过程的长期性,增强洞察力、敏锐力、鉴别力,坚决防止和克服分不清是非、辨不明方向的政治麻痹症;在行动策略上,原则问题寸步不让,策略问题机动灵活,坚持增强忧患意识和保持战略定力、战略判断和战术决断、斗争过程和斗争实效相统一;在斗争实践中,树立为保障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而斗争的理念,把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价值旨归和行动归宿,在实际历练中练就防范化解风险的铁肩膀、真本事,不断提高转危为机、化险为夷的能力。

(0)
上一篇 2023-10-09
下一篇 2023-10-10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