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心迁往“七星村”, 19个村寨群众共谋发展同致富

“区位优而不佳、交通通而不畅、资源丰而不富”是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五珠乡的现实乡情,该乡是广南县较边远的乡镇之一,2017年底贫困发生率为10.5%。为实现2020年脱贫摘帽的目标,广南县五珠乡党委政府按照“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的发展模式进行集中安置,形成了19个村寨5个民族聚居的移民新村——七星村

据了解,七星村原名“懒板凳”,位于五珠村委会辖区集镇上,如今已是全乡易地扶贫搬迁中基础条件最好、生活环境最美、群众搬迁热情最高、各民族凝心聚力最强的安置点。其环境之美,就像乡域内的“七星湖”一样,故取名为“七星村”。言外之意,也指来自5村19寨的各族搬迁群众,能够齐心发展、共同致富。

19个村寨搬离苦寒地 齐聚七星村共谋发展路

生活资源匮乏、居住环境恶劣、基础设施难以配套、扶贫成本巨大、人民群众难以致富等问题,长期困扰着五珠乡党委政府。“面对这些现实问题,我们深入研究脱贫对策,最终确定优先实施的19个村小组,均属于基础设施与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十分薄弱、资源承载力严重不足的村寨。”五珠乡党委副书记李文俊表示。

齐心迁往“七星村”, 19个村寨群众共谋发展同致富

齐心迁往“七星村”, 19个村寨群众共谋发展同致富

产业支撑,增强贫困群众“自身造血”能力

“立下愚公志,打赢脱贫战”。为让搬出来的村民拥有自主发展、脱贫致富的生存空间,确保贫困人口能脱贫、真脱贫,五珠乡在贫困户收入指标上采取“抱团取暖”和“劳务输出”两种发展模式,以确保贫困户能有稳定的经济收入。“我们通过产业带动,增强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和‘自身造血’功能,真正实现‘既扶上马又送一程’的扶贫搬迁路。”李文俊表示。

据介绍,五珠乡采取发展集体经济模式助推脱贫攻坚的方式。在迁出点原丫口小组成立高峰黄牛养殖专业合作社,集中养殖高峰牛290头,配套建设和改造相应牛舍,实施育肥场地配套设施及标准化建设。建成达产后,预计促使“七星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145户养殖农户增收167.71万元,户均增收11566.2元,人均增收3100元以上。

齐心迁往“七星村”, 19个村寨群众共谋发展同致富

同时,还利用迁出区闲置土地发展特色产业花椒种植214亩,预计可为贫困户增收128.4万元;村民自发组织的广南县五珠乡共赢养殖合作社也建起了养殖场,每年至少出产8万只兔子。此外乡党委政府还协同上级部门举办劳动力转移培训班,鼓励贫困群众参加建筑架子工、汽修工、电焊工等近10个工种培训,让困难群众都能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提升人居环境,实现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扶贫有如雪中炭,勤劳频添锦上花。”在七星村里,一户村民门口贴着以“勤劳致富”为横批的对联,流露出他们勤劳致富的干劲,整个村也有了一股精气神。“以前的村子路不通,喝水都困难,村里到处脏兮兮乱糟糟的。而如今好了,有路有水,到处干干净净,也有了发展的好路子。”原五珠乡旧庄科村村民张树刚满怀感慨地说。

记者获悉,为全力打造搬迁点青山绿水、美丽村庄的目标,由搬迁户成立了人居环境提升自建委员会,引导和监督村民从自身做起,自觉做好“门前五包”(即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包无乱停乱放车辆、包美化),同时做到不乱吐乱扔、不乱堆乱放、不私搭乱建等,用实际行动参与到环境整治提升工作中,齐心协力地实现人居环境共治共管、共建共享的大好局面。

“我们还根据民族风俗习惯,以保障少数民族权益、维护各民族平等为核心,努力让各民族贫困群众共享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及社会发展的红利,切实解决边远地区各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教育和看病难等问题。”广南县民宗局局长陆炳辉介绍,通过修建融合苗、壮、彝等多种少数民族于一体的文化墙、民族文化广场等,突出民族大团结、大融合、大发展,打造民族团结示范、民族关系示范、民族文化示范、民主法治建设示范,使搬迁群众快速适应新环境,早日摘去贫困帽。

 

本文信息来源为 微信公众号“云南扶贫热线”

(3)
上一篇 2018-07-26 23:25:20
下一篇 2018-07-31 01:59:52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