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调研要“地气”满满

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审计局 谢丹

立夏小满正栽秧,村里村外插秧忙。小满时节将至,正是南方水稻插秧的黄金时节,抢抓农时、做好农事成为基层工作的当务之急。找准乡村发展重要节点,把握农业生产关键环节,适时进行调查研究正当其时,通过走村入户、“下田沾泥”,找规律、寻问题、谋对策,为农民生产保驾护航、让粮食安全更有保障、助乡村振兴落地见效。

农田整治要查出“真问题”,让“高标准”托起“高产量”。调查研究也讲时令,小满时节的调研就应当根据农时农事与时俱进,针对播种插秧对症下药,立足实际搞走访,把准关键找问题,重点做好“田”字文章。农田是粮食生产的根本,“一块好田”就是稳产保收的关键所在,而建设高标准农田,可以有效改善农民增收缓慢、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弱的现状。当前,各地高标准农田建设正如火如荼,但要真正给田赋“能”,做实藏粮于地,还需正确认识“高”字的内涵。部分地方把高标准农田修到山坡上,毁林开荒、凿山造田,不仅徒耗财力,而且因为水源、道路、土壤等满足不了生产需求,把“高标准”建成“低效地”。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乡村调研时要盯住粮田这个“针眼子”,牵住高标准这个“牛鼻子”,找出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乱象,发现项目推进中的问题,通过暴露问题推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让“粮田”真正变为“良田”,牢牢守住中国人的“口粮田”。

农技革新要研出“好方法”,让“土老农”挑上“金扁担”。小满有“充盈”之意,寄托了农民对一年收成的期许,调查研究尤应在“改革创新”上下苦功、做文章,以调研之力,助农业增收。“良种”和“粮技”是农业技术革新的两大难点,小满时节的基层调研就要瞄准“卡脖子”问题,勇于涉险滩、破难题,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为秋季丰收多出“金点子”,解决“真问题”。良种是好粮的基础,袁隆平说:一粒种子也能绊倒一个巨大的国家。选育良种是做实高产、收获好粮的前提,要通过调研了解一手资料,适时搭建育种基地和农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桥梁,推动培育高产良种、速生作物等新品种,从而实现在“产研”融合中选育适宜本地种植的优质高产粮食品种。“粮种”解决的是先天不足的问题,好的种子,还要有“良法”助力,才能保障既有“好粮”又能“高产”。通过调研套种、间作、轮作等种植技术,科学灌溉、生态药肥等管理技术的本地适用情况,筛选出好技术、好方法及时推广,从而有效提高粮食种植科技含量,让农民摘掉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低技术”标签,挑起稳产增产、丰收致富的“金扁担”。

产业拓链要走出“新路径”,让“金招牌”打开“大市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调查研究不能只顾眼前,不管长远,不仅要考虑到粮食“种”的实际,更要研究透“卖”的难题。好酒也怕巷子深,农民最怕种出好粮食,却卖不上好价钱,对农业产业链、销售市场的调查研究尤为关键,调研时不能只看“热闹”,却不懂“门道”,调研人员要扑下身子深入基层党组织、产业合作社、粮食加工厂,和基层干部、农民朋友、产业带头人、销售人员等进行耐心细致的沟通,才能精准把握市场动态,推动贯通“产”“销”渠道。同时,还应明白调研的目标是让农民增产增收、有钱可赚,而要实现这一点,打响农产品牌,搭建“农田-餐桌”市场链条就至关重要。可以采取调研建议的形式,推动通过优质农产品评选活动、网络直播、现场推介、农文旅融合销售等方式,有针对性地推动特色粮食品牌、区域公用品牌打造,有效提升本地农产品知名度,增加产品附加值。还要通过调研畅通信息渠道,着力补链、强链、延链,畅通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的农产品流通环节,通过对农产品初级品加工、精深加工、文创附“能”等方式,推动区域抱团发展形成规模效应,在延长产业链中实现效益最大化。

(0)
上一篇 2023-05-19
下一篇 2023-05-19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