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溯源“良渚文化”巧拆“共富锦囊”

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龙洲街道 吴晨昀

12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首届“良渚论坛”致贺信指出,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以独树一帜的创新创造、一脉相承的坚持坚守,树立起一座座文明高峰。中华文明开放包容、兼收并蓄,不断丰富发展、历久弥新,不断吸取世界不同文明的精华,极大丰富了世界文明百花园。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弦歌不辍,薪火相传。”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长河中泛舟,良渚文化犹如一颗璀璨明珠点亮人类文明星空,透视“良渚文化”,蕴藏于“千年文明”的中国文化迸发出磅礴之力,基层干部当溯源“良渚文化”,巧拆“共富锦囊”,让“文化流量”转化成“共富增量”,答好乡村振兴的“时代考卷”。

漫溯“良渚文化”弄懂“我们来自何方”,在“包藏古今、充箱盈架”中深读“方志典籍”,唤醒“沉睡资源”巧拆“文旅融合”锦囊。“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良渚存在的年代为距今五千三百年到四千三百年之间,和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处于同一时代。泱泱华夏5000年,悠悠长河耀星汉,良渚文化让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坐标中找到自己。“星霜荏苒,居诸不息”,经典文化“历久弥新”,那些流传千古的传统人文风情如璀璨明珠,点缀着“中华文明”的“诗意画廊”。广大基层干部应推开“良渚文化”之窗,埋头苦读于“方志典籍”之中,在“方志典籍”中把准“文旅之脉”、循迹“物产之踪”、探得“共富之道”,唤醒藏于深山的自然美景、藏于原野的生态地貌、藏于人家的民俗风情,将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禀赋的“文旅元素”进行深入开发,打造独特的“生态旅游线路”。让蕴含“自然美景”和“人文风情”的“文旅线路”成为人们出游的首选,为“村中人”留住“诗意美景”、为“村外人”唤起“山水乡愁”,走稳“文旅融合”之路。

漫溯“良渚文化”弄懂“我们现在何处”,在“刮摩淬励、钩深索隐”中开展“调查研究”,擦亮“金字招牌”巧拆“产业振兴”锦囊。良渚不仅代表着中国长江下游的文明形态,也代表着东亚地区最早的国家文明。5000年岁月逝去,良渚的土地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对话仍在继续。知晓“我们来自何方”,才能洞见“我们现在何处”,广大基层干部要循迹“良渚文化”,辨识“今日之中国”“当下之责任”,从“千年良渚文明”解锁“生活本貌”“发展规律”和“工作哲思”,在波澜壮阔的乡村振兴征程上,尊重自然万物的生长规律,以脚踏实地的调查研究解锁“深山瑰宝”的“研发之道”,以“一山翻过一山找”“一户紧挨一户问”“一地市场接连一地市场调研”的态度全面摸清乡村底数、找到产业发展的“短板”,明确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差异,实施科学的规划路径,按照“经济之山”与“生态之山”双峰耸立的思路,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前提下,全面谋划特色产业,将“小特产”变成“终端货”,擦亮乡土特产的“金字招牌”,为乡村产业建链、强链、补链,擘画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漫溯“良渚文化”弄懂“我们将往何地”,在“鼎故革新、疏源浚流”中广纳“天下英才”,激荡“人才活水”巧拆“乡村振兴”锦囊。“良渚文化”串通起时间的长河,浸润了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的养分,不仅溯源过去,更关乎当下、面向未来。“良渚的艺术是世界级的,与任何新石器时代文明相当,甚至更好”,良渚文化将成为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对话、交流。广大基层干部要推开“文化之窗”,不拘一格向人才递出“橄榄枝”,不断延伸人才引进触角,在挖掘培育“本土工匠”的基础上,将那些懂管理、抓项目、爱农村的复合型、专业型人才引入广袤乡村;托文化凝聚力,让更多有知识、有情怀的栋梁之才回到家乡、反哺桑梓,持续为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要借文化之力,为“新农人”搭建“干事创业”的舞台,为人才开出“有什么,用什么”“宜什么,干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支持清单”,助力乡土人才用“文化链”串起“产业链”、将“产业链”嵌入“共富链”,引领乡村振兴在崭新的赛道上“加速奔跑”。

本文信息来源自 共产党员

(1)
上一篇 2023-12-05
下一篇 2023-12-05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