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束缚”让科技创新人才“破圈出道”

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鮀莲街道办事处 潘友烨

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工程师奖”首次评选表彰之际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进一步加大工程技术人才自主培养力度,不断提高工程师的社会地位,为他们成才建功创造条件。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我们党历来有尊重人才、关爱人才、团结人才、成就人才的优良传统。新时代新征程,要用心用情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把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事业当中,让人才创新创造的活力竞相迸发、充分涌流。

摆脱“地域之束”,破“遥不可及”的“距离圈”,构建“人才汇聚”的绿色通道。当前,我国人才资源总量超2亿人,为国家重大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过去,我们常常看到各类优秀人才如“良禽择木而栖,鱼逐水草而居”般涌向大城市和科创一线,这无疑是人内心对美好环境的自然追求。而今,广袤的乡村和边远地区已摆脱了过去的刻板印象,以全新的活力和潜力展现在世人面前。想要构建人才“近悦远来”的良好生态,需要更积极地打破地域限制,不仅要吹响本土人才“回归集结号”,还要向全球英才发出“奋斗邀约函”,铺就科技创新人才招引的绿色通道。同时,各地区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打造具有吸引力的品牌形象,提高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的效率和精准度。要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国际合作,通过参与国际人才交流活动、建立国际人才库等方式,打造一个开放、包容、创新的人才发展环境,让不同领域、不同背景的科技创新人才都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共同推动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摆脱“培训之束”,破“草草了事”的“敷衍圈”,打造“人才成长”的快速通道。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既要深入挖掘乡村地区的潜力,也要紧抓科技创新的前沿。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我们不仅要稳固乡土人才这一“基本盘”,更要积极抢占科技人才这一“制高点”,以此开创事业发展的新局面。然而,高精尖人才的培育需要大量的投入和长期的耐心,一些地区因畏难而选择“只招引、不培养”的短视策略,导致科技创新人才培育陷入一种不健康、不稳固的“被动状态”。要实现科技创新人才的涌现,我们必须打破“草草了事”的“敷衍圈”,摒弃形式主义的培训模式。要根据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和喜好进行“按单点菜”“量体裁衣”,量身定制培养方案,打造完善的人才培养链条,真正让“好苗子”在阳光和雨露的滋润下茁壮成长,不断筑牢“人才培育”的成长道,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

摆脱“思维之束”,破“因循守旧”的“形式圈”,开启“人才竞技”的奋斗通道。在选人用人环节,我们常常听到一些“刻板印象”和“帽子标签”,比如“某某是高材生,一定要给他机会”“某某能力不错,但资格不够”“某某是老干部,必须给他评奖”等等。这些偏见和框框导致选人用人失去公允,阻碍了优秀人才的选拔和使用。为了打破这种局面,我们必须努力破除“因循守旧”的“形式圈”,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不以年龄、阅历和资格为限制,只要政治觉悟高、能力本领强、适合岗位需求,就应大胆使用,营造出“有为者有位、吃苦者吃香”的积极氛围,让各类科技创新人才在比拼擂台上展现自己的主动性和担当精神,共同推动事业的发展。同时,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个人的能力和贡献,真正实现“唯才是举、用人唯贤”,让每个有才华的人都有机会展现自己的价值,真正打造出“人才比拼”的奋斗道,为国家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本文信息来源自 共产党员

(0)
上一篇 2024-01-30
下一篇 2024-01-30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