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一号文件“一”字诀 乡村振兴始终如“一”

浙江省桐庐县住建局 李蓉 郑万兴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新春伊始,《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发布。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2个中央一号文件。广大党员干部要闻“件”而动,不断取得行而有效的进展和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见实见效、行稳致远。

绘美丽中国,话生态画卷,一览“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美景,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诗人眼里憧憬的“桃花源”,也是绘好美丽中国蓝图的“底色”,更是实现全面乡村振兴的澎湃动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以“千万工程”为引领 ,汲取“两山”理念的成功经验和关键举措,推进全面乡村振兴。 要积极挖掘农村特色山水资源,把一些有韵味、有观赏性、有吸引力的山水资源开发好、盘活好,真正把“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半鸣蝉”的生态优势转化为“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的发展优势,真正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无论是 “两山”理论发源地的安吉余村,还是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亦或是当下“尔滨”热潮,无不是靠着山水资源尽力“出圈”,正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才为我们呈现了秀美乡村园景的生动“画卷”。

农民色彩,持以人为本,一览“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美景,让“问需于农 问计于农”的根本立场站稳。“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坚持以人为本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更是新征程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根本立场。“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坚持以人为本,那么作为乡村大地创造者的农民就显得格外重要。要让农民来唱“主角”,充分认可农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坚持问需于农、问计于农,踏踏实实走近乡土深处,在田间地头了解民意,在百姓家中炕头观察民需,让农村的发展更多地融入农民的“元素”。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要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作为乡村全面振兴工作的根本出发点,要把更多的政策“倾斜”到共同富裕薄弱点的农村,要把更多的精力关注到贫困农户上,让“好政策”不仅有惠人之名更有救患之实,真正拿出“鼓”腰包的点子和方法,让农民富起来。要进一步为农村干部减负,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关注到农民,也要切实解决好农民“等靠要”的惰性思想,充分发挥亿万农民的首创精神,让农民在自家的田野上大展身手,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农民力量。

绘产业强图,重因地制宜,一览“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美景,让“村有特色产业、户有致富良方”的愿景变实景。产业是乡村振兴、农民增收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要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各地培育特色农业产业,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农业多元经济,打造田园风光为主的乡村休闲旅游,实施“数商兴农”工程,让农业产业插上互联网的“翅膀”,鼓励并规范乡村“播客”等网络直播带货行为,让农产品借助互联网飞进千家万户,化解当前农产品销路难问题,真正实现增产又增收。要重视因地制宜,引进农村产业,既不能生搬硬套盲目照抄网红乡村的模版,也不能“大包大揽”引进一些不适合乡村发展的产业,更不能一种模式建到底,让乡村失去“灵”气。要充分认识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要栽好乡村人才“梧桐树”,让更多的人才愿意投身到广大的乡村“沃土”上,也要完善留才机制,让乡村人才留得住,真正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人才“活水”,相信如此,菜篮子更满、家底子更厚、幸福感更足的乡村振兴愿景一定可以实现。

本文信息来源自 共产党员网

(0)
上一篇 2024-02-19
下一篇 2024-02-19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