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芜存菁”厚植“人才森林”

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委组织部 薛超

近年来,县域城市引进人才的力度不断“加码”,但在“你争我赶”的背后,不乏有部分地区在引才中“盲目攀高”、在育才中“看重身份”、在留才中“照顾不周”,造成人岗不适、人才浪费、人才流失。要建设好新时代县域人才高地,就要坚持因地制宜、因业制宜,量体裁衣招才引智,精准施策本土选育,落实落细服务保障,逐步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人才工作机制,吸引更多人才扎根基层、投身乡村振兴

去“盲目引才”之“芜”、存“按需引才”之“菁”,筑巢引凤“浚其源”,注入引才“源头活水”。面对“人才荒”,县域城市不能毫无目的地“撒胡椒面”式引才,要切实擦亮独一无二的“引才招牌”,向真实所需人才抛出“橄榄枝”。一要澄清“家底”,打造“金字招牌”。深入摸底本地区经济发展、产业建设、资源禀赋等现实情况,围绕“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农业、矿产、能源、旅游等产业优势和独特资源,打造发展建设品牌项目,以“风景这边独好”形成产业聚才吸引力。二要“量需”引才,确保人岗相适。摒弃“盲目攀高”和“拾到篮子都是菜”的两种引才极端理念,切实扑下身子、迈开步子,下沉到人社、教育、农业、医疗等重点领域开展调研,明确急需短缺人才类型,通过实施“一人双岗”校地合作引才、聘任“星期天工程师”、全职引进等差异化引才政策,有选择地引进高层次科技专家、紧缺实用技术人才、社会工作人才,促进发展链与引才链精准耦合。三要打好“乡情牌”,释放乡愁引力。以“乡土、乡愁、乡情”为纽带,通过宣传乡情乡貌乡音、提供政策指导、搭建返乡创业平台等方式,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让其留得下、能创业。同时,通过已回引的人才牵线搭桥、以才荐才,吸引更多在外优秀人才“回流”。

去“身份情结”之“芜”、存“聚拢乡贤”之“菁”,人尽其能“壮其根”,盘活育才“满园春色”。“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破解“人才队伍弱”的难题,不能仅靠“高位嫁接”外来人才,更要就地取“才”。一要坚持“实用为王”,摸清本土人才底数。切实摒弃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奖项的“身份情结”,注重在返乡创业青年、退伍军人、养殖大户等群体中挖掘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的“能人巧匠”,分门别类登记造册,建立“本土人才库”,强化联络沟通。同时,做好乡土人才职称评定,既给证书更给政策,不断激发自豪感与创造力,引导其参与到基层治理、促农致富的行列中来。二要强化目标导向,注重培育实用人才。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围绕种养殖、招商引资、直播带货、技能培训等内容因材施教,打造“专家送教下乡+外出观摩学习+基地实践轮训”的乡土人才培养模式,补短板、强弱项、固优势,让优秀人才在乡村一线增本领、长才干,逐步打破本土人才成长“天花板”,最大限度地激活人才“引擎”。三要推进平台搭建,发挥“传帮带”作用。通过建立实践实训基地、乡土人才工作室等,打造“名师带高徒”模式,让“老师傅”对“小徒弟”在乡村振兴的各项领域中一对一辅导、手把手教学、面对面传授,培养用活更多的“田专家”“土秀才”“乡创客”,实现人才队伍数量质量双增长。

去“一引了之”之“芜”、存“一兜到底”之“菁”,厚植沃土“涵其林”,绽放留才“百花盛景”。着眼于解决“人才后顾之忧”的重要性,比“真金白银”打造的“硬条件”,更比“真心实意”营造的“软环境”,当好“店小二”更当好“娘家人”。一要落实党管人才原则。健全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各项制度,严格落实好党委“一把手”抓战略、抓规划,政府“一把手”抓投入、抓保障,组织部门“一把手”抓协调、抓落实,职能部门“一把手”抓项目、抓资源的职责任务,全面构建起各司其职、密切协同的人才工作体系。二要落实政治待遇。定期召开人才座谈会、人才联谊会,常态化问候、问情、问需、问策。适当将“两代表一委员”人选、“担当作为”人选、发展党员人选、重大贡献表彰对象等名额向各类人才倾斜,提升人才的成就感、归属感、荣誉感。三要落实保障服务。主动想人才之所想、急人才之所急、办人才之所需,结合县域城市资源分配灵活、生活成本较低、创业竞争较小的特点,在食宿出行、教育医疗、生活补贴等方面予以保障,在科技创新、高新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化等创新创业项目上加大金融支持。着力破解“外地人才不愿来、本土人才留不住”的僵局,全力保障人才安心干事创业。

本文信息来源自 共产党员网

(0)
上一篇 2024-03-08
下一篇 2024-03-08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