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温暖”莫让“镜头先行”

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张倩

又是一年中秋节,给贫困户“送温暖”也被广大党员干部提上日程。而每当此时,我们经常看见这样的场景:镜头跑在最前面咔嚓个不停,贫困户站在醒目的精准扶贫“明白卡”旁,感恩戴德地从官员手里接过慰问金或者礼品,说着感动之词,千恩万谢。如此“镜头先行”几乎成了节日送温暖的标准配置。

宣传扶贫送温暖,本是国家关注弱势群体的重要体现。相信部分党员干部这样的宣传方式也并非恶意,他们也希望用这样的方式引起社会对贫困人口更多的关注。然而若是让慰问停留在形式主义,兴师动众给贫困户送去一袋月饼,听一曲贫困户的“感恩的心”,为的只是让“送温暖”行动上一下官网和新闻,这似乎也解决不了什么实质性问题。再说了,贫困户愿不愿意露脸上这样的新闻,在如此语境下他们似乎也没有更多的选择。如何在送温暖的同时抛开“镜头先行”的形式主义,顾及贫困户的尊严呢?

扶贫送温暖,难得的是“换位思考”。记得民国时期某名人做慈善,每年寒冬会准备一些棉衣送给京城拉车的车夫们。不同于平常富人的施舍,他会去车夫聚集的地方选择衣服破烂的车夫,雇车到一个偏僻的地方,再将棉衣送给车夫。如此,既能将棉衣送到真正贫寒的车夫手中,也能保全受助者的颜面。扶贫工作亦是如此,无论是平时帮扶还是过年过节的送温暖,其目的到底是大张旗鼓宣传,还是发自内心的关心?可能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答案。当贫困户满心欢喜的接过礼物时,两台相机在旁边不停地拍照,换位思考一下,若镜头之下是自己的父母或者孩子,你心中是何滋味?镜头下的人们又会承受多少压力?如能将心比心“送温暖”,不让贫困户陷入“被动感恩”的尴尬之中,我们的善意就不会适得其反。

扶贫送温暖,莫让“弱势”身份合理化。扶贫不是施舍,困难人员得到政府机构的救助和慰问,属于正当权利。然而镜头之下,贫困户们的话语权似乎已被提前预设在“施救者”的手里,贫困户们通常被当作代表者,以弱势群体、被施舍方的身份出现,感恩卖惨,这样的语境通常被认为是合理化。曾引发网友热议的“贫困户家里该不该有双开门冰箱”事件,就是上海某官员慰问困难户家庭时,被慰问的贫困户家中出现双开门冰箱、钢琴等不符合困难家庭“标配”的家电,引发网友热议。事情大致已经明了,然而为何此事会引发网友心态和价值观冲突,大概是长期以来“弱势”身份已被镜头定义,让大家忘记了困难群体也可以窗明几净,也有追求体面生活的权利。莫让“弱势”定位合理化,莫让“贫穷”标上“卑贱”的符号,或许才能真正让贫困人口真正感受到温暖

“再卑微的骨头里,也有江河”。让我们做到送温暖的时候少一些形式主义,将心比心,维护贫困户尊严,莫再让“镜头先行”!

(0)
上一篇 2020-09-25
下一篇 2020-09-25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