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文章“套路”的窠臼

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农业农村局 路文华

近日,搁笔数月的我闲来无事随手涂鸦了几篇网评文章,不知是长时间未动笔“技艺”生疏,还是对时事热点不敏感无法找准编辑的关注点,投稿几篇均石沉大海、杳无音信。为找准症结,随静下心来仔细思考分析,发现写作过程中还是在沿用以前的思维,使用原有的技巧,套用惯有的框架,文章咋一看四平八稳、没有硬伤,仔细阅读发现乏意沉沉、毫无新意,总结起来就是两个字——“套路”。

鲁迅先生说过:“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借用鲁迅先生的话,所谓文章的“套路”,就是前辈已总结提炼的极具实践经验或被认可的“路数”后被人反复沿用,又俗称“模板”“框架”。文章的“套路”在工作中是随处可见的。比如,在网上一旦某一类文章被编辑认可连续发表后,马上就会有类似框架、结构或“idea”的文章蜂拥而来,短时间也能“上稿”,蹭一波流量。再比如,领导交办写一篇自己不熟悉的材料时,多数人第一反应是“百度一下”或“找人取经”,毕竟这样“出活快”,文章质量还有一定保证。这样看来,文章的“套路”似乎“无可厚非”。

“套路”,即代表着原来的,过时的。应该看到,每一个好的“套路”都是前辈智慧浓缩提炼的表达,对于初学者来说,在工作中尝试使用“套路”,可以尽快熟悉工作,同时避免少犯错误。但是,如果长时间依赖“套路”,就意味着对自己放松要求,放弃求索的劲头,对工作浅尝辄止、流于表面,变成“嚼别人嚼剩的馒头”,尤其是习惯于自己固有的套路更会思维僵化刻板,机械重复,变成原定踏步。写文章一旦形成惯用“套路”,就会被限制“思路”,文章因没有创新的点缀而失去可读性。尤其是公文写作,即便是再“巧妙嫁接”“瞒天过海”,也终会因为脱离工作实际而丢掉“文以辅政”最基本的属性,沦为“鸡肋”。而如果一旦方向跑偏,走“虚假套路”,热衷于搞“数字游戏”“形象工程”“虚假政绩”,就会严重影响工作的开展,影响党和人民事业的推进,最终走上“不归路”。

“自古真情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网络上这句俏皮话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套路”文章之所以得“人心”,究其原因无非有二。一是错把“套路”当“捷径”。“套路”文章的作者,不再挖空心思地想点子,不用身体力行去实践求真知,直接套用或稍加改造就可以交差,给人“事倍功半”的误导。二是“套路”文章有“市场”的假象。通常“套路”的文章都有漂亮的衣壳、完整的表述,给人“华丽外表”的迷惑,容易“蒙混过关”。同时,一旦某一类型的文章连续发表,就会给人“套路”文章有“市场”的错觉,导致“套路”之风盛行。

打破文章“套路”的窠臼,就要求作者把培养锻炼自己的学习能力摆在第一位,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保持如饥似渴的求知劲头,不断加强学习更新知识结构,确保始终用最新的理论武装头脑,克服本领恐慌,提升写作能力;要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摒弃坐而论道、避免纸上谈兵,坚持实践出真知,躬身笃行大兴调研之风,把“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贯穿作文过程始终,深入实际、深入一线开展调研,把功夫下到听真话、察实情、求实效上来,用实干求是不断探索文章的“真知”;要有“首创”精神,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勇于跳出条条框框限制,打破传统“套路”禁锢,创新思路,开拓进取,走出一路适合自己、符合实际的写作“新路”。

(0)
上一篇 2020-11-09
下一篇 2020-11-09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