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文“干瞪眼”有果必有因——写在“卡壳”后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王凡

人生“滑铁卢”总是来得这么突然。

我,一个可以洋洋洒洒几周打完数万字专业论文的人,昨天居然和电脑“大眼瞪小眼”了一下午,却连半个字的文章都没憋出来。痛定思痛后和同事交流此事,发现有“头脑空白”“半天下不了笔”的“卡壳”症的人还不在少数,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一味“输出”,没有“输入”。写作实际是一种“输出”性工作:有条理地排列个人已有的的专业知识、阅历积累,甚至是生活常识等,最终达到说明事理的目的。这就要求作者“肚子里有货”,即有大量的相关知识作为素材,然而现实情况却是:部分写脱贫的一天乡都没下过,写干部考核的从未接触过人事工作,写学习心得的更是连原文件都没看过……“切莫呕心并剔肺,须知妙语出天然”,没有“输入”,缺乏实际经验,只是纸上空谈“输出”若干“感悟”,怎么能不“卡壳”呢?并且持续的“输出”就需要持续的“输入”。有的人曾经有某一方面的“输入”,但是“总是吃老本”、回回都写这个题材,已经到了无话可说、为说强说的地步,这也是不行的。

一味“高大上”,没有“接地气”。有的人把写作当成艰涩、专业的代名词,一心想要写宏观抽象的理论性文章,想要用“洋气”“唬人”的专有名词、古诗巨篇。当然这也不是不可以,只是他们中大多数对中国近代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并未研读透彻,所列名词、引用也只是生搬硬套,如此看起来倒是“高大上”了,写起来却是“磕磕巴巴”不知所云。“文以情生,未有无情而有文者。”其实写文是非常“接地气”的一件事,浩渺万物都可以是写作对象;日常感想、生活经历都可以借由文笔抒发胸臆;朴素语言、生动俚语也可以大胆使用。只有写文变成“我心映我笔,我笔写我心”的享受,流畅严密的文章才能水到渠来。

一味“空想”,没有“下笔”。除了上述两个原因,下笔少则是写文路上的又一“拦路虎”。郭沫若讲“知之非艰,行之惟艰”,满脑的思绪万千,仿佛有说不尽的话,但这和理出逻辑落在纸上是不一样的,后者更显艰难。一方面下笔少导致缺乏基本的写文规范,公文排版、文体区别等掌握不到位,容易弄错所写文章的基本要求并导致不知从何落笔;另一方面导致缺乏行文经验,文笔生涩,满腹经纶、一腔豪气落在纸上却是“文不达意”“东拼西凑”。“下笔”是写好文的终极武器,不应有畏难情绪、“懒汉思想”,要亲自动手,由“套模板”、仿写始,至得心应手、改中求精,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打开思路、累积技巧、锻炼手感,达到不再“卡壳”的目的。

昨日的“卡壳”仿佛是一个警告,告诉我文章需要有“源头活水”、需要“飞入寻常百姓家”、需要“笔耕不辍”,这样才能流畅书写出自己的青春奋斗诗!

(0)
上一篇 2020-11-18
下一篇 2020-11-18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