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基层干部“失语症”

北京市门头沟区委组织部 柯尊超

基层干部身处执政一线,是党情国情民情的“亲历者”,让基层干部“发声”,对于保护干部积极性、凝聚智慧、解决矛盾,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基层单位干部出现了“失语症”,存在不会说、不敢说、不愿说、不能说的困境,不仅影响基层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也不利于党的政策落实落地,削弱了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

剖析基层干部“失语”原因,在干部自身方面,有的话语水平较低,表达能力不足,缺乏“发声”意识;有的限于自己“一亩三分地”,顾虑奖惩、评价等利益得失,局限了话语内容和表达形式。在话语制度方面,有的“有事即有责”原则盛行,使干部产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想法,有问题只能委婉表达;有的话语渠道狭窄,意思表达多被“把关”“修正”,基层声音在“上行”过程中遇到了“梗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倾听基层干部心声,让敢担当有作为的干部有干劲、有奔头”。倾听基层干部心声,就要保障基层干部“话语权”,使广大基层干部的想法和说法得到应有尊重,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征程中放开手脚、积极作为、建功立业。

增强身份“认同感”。基层干部与群众最近、落实政策最深,既是为百姓“打工”,也是“打工”的百姓。各级党组织要坚持“交担子”与“给位子”相统一,把热情关心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对广大基层干部充分理解、充分信任,格外关心、格外爱护,驱动基层干部领会组织善意,黏合干群情感,消除隔阂矛盾,跳出身份“边缘化”的窠臼,深化“每个人都了不起”的认同。基层干部要认清和摆正自身,自觉发挥“连天线、接地气”作用,千方百计提升为民服务能力,敢讲为群众谋利的话,多做为群众“雪中送炭”的事,使改革措施通过“千条线”下面的这“一根针”,深植大地、开花结果。

畅通话语“快车道”。打铁必须自身硬。提升基层干部“语言质量”,是提高“话语权”的先决因素。要健全相关教育和学习机制,提升基层干部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文字写作水平,着眼塑造负责担当的个体人格和职业品格,并统筹管好用好网络媒体,推动基层干部使用“规范语言”,科学传递诉求。要畅通言路,创新设置“基层声音”“干部话筒”“民意通道”等平台,经常性开展集体化、互动式、接地气的活动,以健康积极的组织文化,引导基层干部放开“嗓子”、献出“点子”。

用足考核“指挥棒”。基层干部“失语”,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考核压力。要赋予干部“说”的权利,坚持客观公正,综合考量部门意见、干部表现、群众反映等因素,避免评优“上级点将”“轮流坐庄”等情形,刹住诬告、造谣等不正之风,真正把说真话、能干事的干部“考”出来。要明确干部“说”得义务,探索将干部“建言献策”情况纳入考核指标体系,为干部“愿说、敢说”提供制度依据,不断累积基层干部心理安全感和建言效能感,并以此为发现和培养优秀基层人才提供参考,避免出现“高手在民间”而“无人可用”的尴尬,从而激励广大干部以更好的姿态、更优的业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0)
上一篇 2021-01-12
下一篇 2021-01-12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