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调”之路需过好“三道坎”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委组织部 周梦霏

“哎哟,今个儿大姑娘在村里啊!走走,到我那屋前头看看,现在整得个齐整嘞。走,坐坐去。”村里刘老招呼,到前两天清理完垃圾的广场边看看。村民们的接纳、工作的认可,让我这个驻村几个月的选调生“新兵蛋子”乐在了心里头。

从家门到校门,从校门入机关门,选拔的流程决定了我们“选调生”群体大多沿着这样一条就业线进入工作岗位,而驻村挂职却是我们补齐“经验短板”的最佳时机。但身边也有一些选调生伙伴吐槽,驻村环境难适应、身边百姓聊不来、鸡毛蒜皮管不好……种种观点让其对驻村工作产生倦怠或厌恶心理,只渴望回到机关的“稳定岗位”。在我看来,要干好基层工作,最先要学会的便是和群众打交道,只有过好驻村工作的“三道坎”,“选调”之路才能行稳致远。

正视“样样不行”,放低姿态过好“入门坎”。离开校园,怀揣着建设家乡的“豪情壮志”,但现实的骨感却让我“猝不及防”。驻村第一天,村支书喜出望外,询问我:“高材生,你都会些什么呀?”然而,查了一圈《驻村手册》,信访维稳、基建拆迁、法律咨询、消防整治……我是样样不懂、样样不行。那段时间,我陷入了迷茫。但导师的寄语点醒了自己:每个人都是从不会到会的,放低姿态多请教多学习。我向村支书“主动请缨”,为村里的党员们上党课、讲党史故事,发挥自己所长;积极向老党员请教,向结对老乡镇学习村社治理经;向书本学业务,补齐能力短板。三个月“躬身求学”,让我逐渐找到了驻村工作的门道,与村干部也在不断磨合中变得愈发默契。

笑对“蹩脚方言”,放开胆子过好“语言坎”。初下村时,我被同一块“石头”——方言,绊倒了两次。一次是在走访入户,我热情洋溢跟阿公打招呼“侬好”,可阿公并没有任何回应,一时陷入尴尬,还是村支书笑着帮我解了围。另一次是在村两委会议上,为解决房屋不动产权问题,班子成员展开了激烈讨论,声音响亮、状态投入,我几番想发言,却纠结于方言不顺溜而“开不了口”。事后,村支书语重心长地和我说:“在村里当然要说方言咯,不只是为了让村里人听懂,更多的是为了让村民信任你。这方言蹩脚一点又何妨!”白天蹲地头、晚上坐村头,一个多月时间我也能“无缝对接”本地方言。走村入组,每家每户叨唠两句;登门入户,阿公阿婆喊上两声。一口方言,叩开了村民们的心门,大家愿意接纳你,更愿意和你念念他们的心里话。

丢掉“身份包袱”,淌下汗水过好“思想坎”。文明城市创建期间,村社垃圾清理是个“头疼”工程。近些年,村民环保意识、文明素养有大幅提升,但不少村民房前屋后仍留有“陈年垃圾”,个别村民绿化用地改“菜地”,小鸡小鸭偷偷养,集中整治清理迫在眉睫。一周的整治行动,冲在最前的是我们村干部,铲垃圾、拆铁篱、铺石路……村支书虽给我发了白手套,却总处处护着我,觉得小姑娘,又是选调生、高材生,这些脏活累活“不该上”。我倒觉得,选调生更应丢掉“身份包袱”、避免“高高在上”,衣衫浸汗、鞋垫沾泥才是“选调”应有之义。几天下来,腿上咬了无数的包,也刮出了多道伤痕,但淌过汗水的获得,将内心装得满满当当。

“每一粒熬过冬季的种子,都会愈加接近春天的梦想”,选调生之路刚起步,道路阻且长。只有放低姿态、敞开胸膛、真抓实干,向书本学、向前辈学、向群众学,才能成为上接“天线”懂政策、下接“地气”懂方言、“上网”能带货、“下田”能指导的“复合型”驻村干部。基层的广袤土地大有可为,进击吧,选调生!

本文信息来源自 共产党员网

(0)
上一篇 2021-11-15
下一篇 2021-11-15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