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则“心扉” “静”则“荒废”

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新场镇人民政府 刘万均

写材料的本质应该从“写”入手下功夫,怎样写、如何写当然需要动力,动力源自两方面:一方面是主动写材料,就会下很大功夫把材料写好,无论在质和量上都能呈现出来;另一方面是被动写材料,被动写材料当然是动力不足,就很难让材料活起来,无论是架构,还是内容上都缺少“动感”,写出的材料只能算是“将就”或“过得去”,一旦文不入题,再“激动”也动不了哪儿去,久而久之,“动”也会变成“静”,一潭死水,就失去了写材料的意义。

写材料看似“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实则是“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对于写材料的执笔者来说,普遍认为“阅读比写作更容易”。写材料毕竟是一门“苦差事”,既然是“苦差事”,就要善于在“苦中”作乐,不妨在“好记心不如烂笔头”中动起来,只要做到常写常新,就不怕“信手拈来”不是好材料。“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对于基层干部来说,在写材料上,虽然算不上“术业有专攻”,但只要静下心来乐于其中,完全有可能把“门外汉”锤炼成“笔杆子”。同时,在写材料中要汲取“单丝不成线、独树不成林”的教训,甭管是不是写材料的“高手”,都离不开“一个好汉十个帮”的团队精神,写材料大多数时间是不能单打独斗的,毕竟“猛将”还是战不过“千军”,尤其是在写单位工作汇报时,更是集体智慧结晶的体现。

写材料看似“十年弹指一挥间,匆匆往事如云烟”,实则是“读书集多成学问”。对于基层写材料的干部来说,往往都经历过生疏、迷茫、徘徊、接受、欣喜等心里历程。通过自己给自己加压,逼自己加强学习,才能不断累积知识,拓宽视野和眼界,就会深入思考事物的发展规律,思维才不被固化、僵化,提笔写材料时才能文思才涌、一马平川,写出的材料不仅有高度,还有深度,对自己来说也很有成就感,再回过头来想想写作时经历,也只是“往事如云烟”的轻松,写材料原来仅此而已。当然,作为执笔者在写材料的过程中,更多的体现还是在“行百里者半九十”上,确实没有经历抓耳挠腮的“冲动”,自然也不会有静则思通的“灵感”,写材料成功的背后当然少不了付出和艰辛,甚至汗水,最终收获还是属于自己的,终身受用,何乐而不为呢。

写材料看似“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实则是“行无隐而不形”。写材料实则是在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指挥“千军万马”。作为执笔者的“总司令”,写一份高质量的材料,在整篇材料中,起决定性作用在于“调兵遣将”,把字、词、句的搭配应用到了极致,就能在无行中战胜有形,更是无声胜有声,并且还呈现出万马奔腾、所向披靡于纸上。不仅把执笔者的智慧发挥到了极致,还能在写作上不断超越自己,就不用担心翻越不了写作这道坎,更不愁写作前路无平川。当然,写材料还是要因事而论、顺势而为、应势而动,不能一概而论,还是要区别对待,如果还是停留在老套路上,写出来的材料自然亮点不多,内容不够独特,呈现出不新颖之处,也难达到预想效果,要是不能满足读者需求,也是把有形之文变成无行之事,自然就行不通。

三天不读口生,三天不练手生。对于写材料的人来说,当然是离不开写,写的关键还是要动起来、练起来,只有经常写了,才能把写当成工作中的一种习惯,就有越写越想写的激动,越激动越能写出好材料,如果一贯不想动笔,就会打不开思路,写不出好材料,自然就会“荒废”写作的大好时光,只能望文兴叹。

本文信息来源自 共产党员网

(0)
上一篇 2022-02-01
下一篇 2022-02-01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