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沟沟”里来到“山坳坳”里去

四川省合江县凤鸣镇新洋村村主任助理 王安领

1998年2月的一个夜里,一声啼哭,男孩出生在山城的一个“山沟沟”里,2022年刚满24岁的他去到了另一个“山坳坳”里。没错,那个“男娃子”就是我,从“山沟沟”里的建档立卡脱贫人口,到村里第一名双一流高校的大学生,再到省里定向招录的急需紧缺专业选调生和县里文化旅游系统的行政执法员,最后变成了“山坳坳”里的一名村主任助理和驻村帮扶队员。我出生在大山里,也终究选择回到大山里去。

驻村近一年来我主要围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大局,走村入户访民情、听民意、守民心;开拓创新抓产业、谋发展、壮经济。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和“党史学习教育”主题教育成果,融入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协助村“两委”扎实推进全村各项工作,把人民群众的期盼作为驻村帮扶的工作方向。

回首人生的前22年,是离开生我养我的“山沟沟”求学路上,用知识改变命运的22年。

2006年,我9岁,一家5口生活在爷爷辈自己搭建的土木结构大合院里,爷爷奶奶在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含辛茹苦拉扯大了父亲兄弟姊妹6人,一场突如其来的地质滑坡,致使我家被迫迁离原基,建新房也让我家欠下4万多外债,爷爷因过劳犯病去世,同年奶奶也被检查出喉癌,父亲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大孝子,遂打消了出省务工的计划。

2011年,我在隔壁乡镇的中学读住校,一个月回家一次,由于疏离了父母管教,也恰逢青春叛逆期,成绩一落千丈,第二年冬天妹妹出生,母亲因为腰椎住院,父亲务农伤了眼睛。作为村里留下的年轻党员,父母虽仅有初中文化,却十分清楚当下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犹记得那年的某个夏夜母亲对我说:“只要你读书行,我和你老汉砸锅卖铁都支持你,你考得越远我们越欢喜”。一夜之间我的心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心中有一股呐喊告诉我:要想减轻家庭的担子,只能靠读书,我一定要读出“名堂”。

2013年,我结束九年义务教育,考上了当地最好的高中,父母计划卖了家里唯一的耕牛作为高中三年学费,好在同年,国家“精准扶贫”的“春风”吹过全国各地,也吹进了我家所在的小山沟。村里摸排后以“因学致贫”将我家纳为建档立卡户,在政府的奖助学政策和学校的关心下,我得以顺利念完高中,十年寒窗、未负韶华,一家人只静待一个“寒门家庭”最期盼的结果。

2016年夏天,我如愿收到了来自重庆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作为全村第一名考上双一流重点高校的大学生却因为一年六千多的学费犯了难,村支书了解到情况第一时间骑着摩托来到我家,村干部告诉我:“娃儿,莫怕,村里说什么不能让第一个重点大学生因为穷而辍学”。不久后,政府领导带着助学金走进了我家,帮扶干部也带着教育扶贫的相关文件找到我,曾经的中学班主任帮我争取了一个企业的资助名额,高中教务处指导我申请了生源地助学贷款,免息4年……生源地助学贷款、助学金、奖学金、勤工俭学等政策让我顺利读完4年大学。期间父亲也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大力发展药材种植和蜜蜂养殖,我家提前于2018年提前实现脱贫。奖、助、补、免、减、偿的全面学生资助政策覆盖了我求学的整整十余年,“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是口号、是承诺、更是行动。

追忆过去的两年,是回到“山坳坳”报恩途中,用所学改变乡村的两年。

2019年,校企秋招,面对毕业后的择业选择时,“耐劳苦、尚俭朴、勤学业、爱国家”的校训也深深激励着我必须要到祖国最需要我的地方去。这一路来的种种经历疯狂涌上心头,一个声音冲击着我的脑海,特别是在我了解到省里正面向重庆大学定向招录选调生时,我再也按捺不住“我要回去”的“冲动”。

2020年秋天,我得偿所愿赶上脱贫攻坚的末班车,成为县里文化旅游系统帮扶队伍的一员,主动结对帮扶5户贫困户,实现了从“帮扶对象”到“帮扶干部”的身份转变。或许是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总想替别人“撑把伞”,我依然不“满足”于搭上这趟“末班车”,随时准备着更进一步的“帮扶”列车。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我意识到翘首以盼的机会终于要来了,我主动向组织申请成为新一批驻村工作队,参与到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序衔接的一线战场上。

截至2022年3月,我作为所在脱贫村的驻村工作队和村主任助理,已经奋斗在这方土地上整整8个月了,联系帮扶的脱贫户增加到9户,走遍了村里238户脱贫户和94名党员;积极落实乡政府打造中药材种植大镇的战略部署,组织发展特色中药材300余亩;以绿色产业助推乡村振兴,发展安吉白茶种植200余亩;为致富带头群众办理“第一书记振兴贷”,有效提升农户发展特色产业的创业热情;落实教育惠民政策,办理“雨露计划”“春雷计划”等助学政策24户,有利扶持中职学生在读脱贫户和困难女童户……就是在这样的烦琐的工作中把对“大山的恩情”和“一腔热血”融化在这片“山坳坳”的每一寸土地。

回顾自己从“帮扶对象”到“帮扶干部”的历程,是党和政府的精准政策、老师和学校的无私帮助、帮扶干部和社会的温暖关怀让我改变家庭的命运,让我的妹妹能够在优于我数倍的条件下健康成长。“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将把这份“恩情”化作工作中的点滴回馈给这片土地。最好的传承就是“长大后就成了你”,从“山沟沟”里来,便决定一定要回到“山坳坳”里去。

本文信息来源自 共产党员网

(1)
上一篇 2022-03-09
下一篇 2022-03-09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