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创新莫怕“时间成本”

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斑竹园镇人民政府 李浩东

创新是啃下基层很多“硬骨头”的有效办法。比如在疫情防控工作中,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创新地使用了“反向扫码”,给当地无智能机的老年人带去极大的便利,也让防疫更加精准高效。但令人喜忧参半,近日,《半月谈》杂志记者在采访调研中发现,为了给工作“提质增效”,某些地方搞一些造词式创新、亮点式创新、复制式创新,只为让工作看似搞得“高大上”。基层创新还应从实际出发,给出“真把式”,切不可搞一些“花拳绣腿”。

“花拳绣腿”式的创新往往很难取得实际成效。有些地方根据“河长制”“林长制”,“复制式创新”地给出治理马路的“路长”、负责环境的“环长”、综合治理有“综长”等,但往往不根据实际,让一人身兼多“长”,一会儿要巡山护林,一会儿要巡河看湖,一会儿又要协管交通,最后只能分身乏术,治理效果都不尽人意。诸如“关爱夕阳红”“陪伴计划”“心连心,手牵手”……这种名字温馨感人,但因难以召集志愿者,无人提供相应服务,最终也会变成内容苍白的“造词式”创新。有的地方耗费巨资建设“小镇驿站”,为了带领游客快速了解历史文化与旅游项目,却没有配套专业的导游与讲解人员,只能当成好看的建筑物供游客观赏,最终变成“亮点式创新”。这也难怪会有基层干部抱怨,“真折腾!”

创新并不是“拍拍脑袋”式的突发奇想,它需要大量的调研与实践作支撑。袁隆平立志要用农业科学技术击败饥饿威胁,让中国人摆脱饥饿。在研究杂交水稻的初期,他对“天然杂交水稻”和“天然雄性不育株”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经历了大量的选材、育种、实验,获得了较丰富的认识后,根据所积累的科学数据,才有了三系法杂交水稻的初步构想。基层的创新首先也要带有“目标性”,要本着“解难事”为出发点,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让本来已成体系、易于推进的工作反而变得“真折腾”。有了目标后,更要积极地展开调研,透彻地研究问题,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给出合理的创新办法。在得出创新办法后,要积极地开展实践验证,看是否能做到提高工作效率,然后才能进行推行。

可见,基层的创新必须要付出一些“时间成本”,而这种“时间成本”往往也是那些“花拳绣腿”诞生的关键所在。一是少数干部急功近利,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收益成效,丝毫不考虑实际情况,直接生搬硬套别人的做法,最终可能“里子”用的方法还是“老一套”,“面子”上写的确是“新方法”。虽然工作成效一般,但觉得有些“亮点”,可能会让上级觉得新颖,能收获好评。二是少数干部存在惰性思维,觉得工作虽然推行得有点缓慢,但可以干完,就算麻烦了点,也总比自己耗时去研究创新方法强,但如果领导实在要求创新,那就采取“造词式创新”,也算完成了领导的要求。那么如何保障基层创新不被“时间成本”所困?

强化思想教育,以责任摆正“创新”。应在基层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教育,摆正“创新”是为了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根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教育干部要“沉下心”“落下脚”,真正思考创新是为了什么。深化“责任”意识,除去干部心中的浮躁,让他们充分考虑创新思路的合理性与可行性,时刻三省,“创新是否真有实效,真的让工作更易于开展?”基层的创新思路不能毫无根据,要引导基层干部积极地开展调研、实践,聆听老百姓的心声与意见,牢记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使命担当。

培育一方沃土,以环境促进“创新”。由于创新的“耗时性”,这使得成效不会很快凸显。因此要用政策支持的方式,培育一方让干部能创新、愿创新、敢创新的沃土,让基层干部不被“时间成本”束缚住手脚,能够充分开展调研、实践,不断完善创新的思路与方案。要让基层创新犹如科研,可聘请专业的指导团队,定期开设“基层创新班”,让来自不同地方的基层干部能互相讨论、学习、研究、共享新思路,以群策之力,整合方案,提出解决办法的创新思路。要积极地给予指导,让基层创新有的放矢,建立能容错的基层创新氛围,让基层干部敢于尝试新的思路。

建立考核机制,以实效考评“创新”。要建立合适的考核机制,发挥考核“指挥棒”的作用,让基层创新不是领导说了算,而是实效论“英雄”。应将基层创新的调研、实践、验证规定为必须实施的步骤,从而保证基层创新的“接地气”。要广泛征求基层干部的意见,聆听他们的心声,尽量减少“看台账、看资料、听汇报”的考评方式。严厉打击“花拳绣腿”式的创新,对于较为恶劣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建立上下级同责机制,从而使创新更多的回归实效。更要注重群众口碑,多采用入户暗访与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把群众评价纳入考核机制,使基层创新真正变成服务于民、实惠于民的好事。

本文信息来源自 共产党员网

(0)
上一篇 2022-04-21
下一篇 2022-04-21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