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是这个时代最烈的毒药?!

从清华大学教授怒斥“‘躺平’态度,极不负责”到俞敏洪称“年轻人不能躺平”,甚至有人痛心疾首——“躺平,就是祸国殃民”!一时间,“躺平”成了网络热词。“躺平”究竟是不是毒害青年和社会的毒药?年轻人选择“躺平”就是罪过吗?

躺平,是指无论对方做出什么反应,你内心都毫无波澜,不会有任何反应或反抗。用来概述年轻人面对社会压力无动于衷,甚至是认命的状态。

“躺平”为何会被学者、名人批评?从社会主流价值看,上到国家民族的发展,下到家庭的进步,奋斗是最重要的驱动力之一。一定程度上讲,选择“躺平”不符合经济社会往上走的要求和趋势,尤其是在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时代背景下,“躺平”显得格格不入。从名人自身而言,或因其工作特性,或因由内而外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担负起“心忧天下”“教化众生”的使命,于是或以身说法、苦口婆心地劝导,或剧烈表达出“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等情绪。

批评“躺平”的言论为何引起年轻人的强烈不适和嘲讽?于各类批评“躺平”的言论本身看,大都有一种“老子教训儿子,老师训导学生”的意味,“都被训二三十年了,况且你又不是我爹!”成为普遍心理。于社会发展来看,“躺平”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一方面所接受的教育和生活驱使年轻人不断向前向前再向前,但高昂的房价、物价、教育及医疗成本,必然让人疲惫不堪。另一方面,年轻人被迫卷入异常激烈而残酷的社会性竞赛,被统一、固化的价值观和成功观所束缚,随着社会阶层的逐步固化,部分年轻人苦于看不到希望,于是选择“不买房、不结婚、不生孩子,甚至不社交、不消费,只维持最基本的生存”,就像有位网友所说“不能站着,也不愿跪着,于是只好躺平”。

“未经他人苦,不评他人错”。怒喷年轻人“躺平”的种种言论,自然有充分的道理,但动辄裹以国家民族大义,看似“大义凛然”,实则多了一份正襟危坐的正义感和责任感,少了一种将心比心的同理心。

作为孩子的父母亲,当自家孩子突然“对周边的事物不再关心”,除了“怒其不争”“心头发凉”外,我们往往会去思考“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方式不对”“孩子是不是遇到了什么事情和困难”,会探索“是什么让小宝贝变成了小荒草?”

诚然,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我们应该崇尚和鼓励奋斗。但信仰的确立和年轻人的价值引导靠的不是说教,我们允许“一部分先富起来”“功成名就”,就应该允许一部分人选择“低欲望”。况且,“躺平”不仅仅是一种无奈和妥协,或许也是另一种无言地“抗争”。

社会的发展就像盘古开天辟地,有上升的东西,就一定会有下沉的东西。从美国“迷惘的一代”到日本的“低欲望社会”,再到我们的“躺平”,我们必须意识到,“躺平”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有竞争力的人持续向上,缺少竞争力的人开始屈服于制度和环境,选择一种相对舒适的生存方式。

“躺平”既是一种选择,也在释放着“需要重视国民心理、生活状态”的信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

努力营造包容的社会环境比简单指责更具智慧,通过制度创造公平公正的发展条件比一味地“要求年轻人昂扬向上”更具价值。

我们期待一个人人向上、奋发昂扬的社会,我们更向往自由如花,被尊重被需要被宽容的新生活。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Kuan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xyxx/100435.html

(0)
上一篇 2022-11-03
下一篇 2022-11-03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