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土特产”大文章,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在《求是》杂志刊发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中,总书记形象而深刻地指出,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小小“土特产”,蕴含着强农富农的“大文章”,总书记为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提出了新要求。如何从“土特产”着笔,写出强农富农的“大文章”?

以“土”为基,找准产业优势。一方水土养一方特产,土特产就是要立足实际,充分依托和挖掘当地自然资源,依托当地的资源禀赋,做到因地制宜。砀山酥梨、丹东草莓、荔浦芋头、宜昌蜜橘、秭归脐橙......越来越多具有显著地理标识的土特产进入消费市场,赢得了消费者的喜爱,也给当地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更有甚者成为了当地的城市名片。以宜昌蜜桔为例,其植地区域主要是紫色土、黄壤、黄棕壤、潮土四大类,土壤质地好、疏松肥沃,养分含量丰富,同时除主脉长江以外,还有清江、黄柏河、香溪河等150多条较大河流流经,肥沃的土地以及丰富的水源造就了当地橘业的繁荣。因地制宜才能选准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着力在“特”,提高产品竞争力。市场经济的特点决定了“土特产”必须突出其“特”,市场经济本质上具有竞争性,同质化产品进入市场不可避免地会被比较,不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就会被淘汰,只有与众不同,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无,才能在市场经济下脱颖而出,从田间地头走向千家万户的餐桌。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中成效最好、见效持久的扶贫措施之一,但是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起步晚,同质化往往体现在卖“原字号”农产品。各地原料虽然有差异,但都是优质的,只要通过加工,形成不同特色产品,就会实现不同的增值。推动产业发展,亟需在“特”方面下功夫,政府要编制产业规划,创建农产品品牌,依托资源禀赋,因地制宜确定好主导产业,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从而实现产品品牌和质量的双“特”转变。

“产”来赋能,提升经济效益。“土特产”仅有土、特还不足以推动产业发展,重点在于产,要真正建成产业、形成集群,体现乡村多元价值,赋能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当前,乡村“土特产”的发展仍然存在着“布局散”“链条短”等问题,推动产业集群,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是产业振兴发展的必然选择。云南省的高原特色产业成为典范,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草果种植面积达111.45万亩,为丰富草果产品形态、提升产业链附加值,怒江州联合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在草果精深加工上做文章,围绕调味品、功能食品、护肤品、中药制剂等方面开发了7个系列40余款产品,实现了资源优势向产品优势的转化。在推进产业集群中,要真正将产品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

做好“土特产”文章,既要扎根于“土”,又要体现“特”,还要形成产,让“土特产”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才能让老百姓更有盼头。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前进街道,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xyxx/137403.html

(0)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 2023-08-20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