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领航保障社区治理成效的调研报告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加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基层党建是基层治理的根基。要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基层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聚焦政治引领、基础引领、组织引领、服务引领抓实基层党建,切实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桑坪镇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激发基层治理内生动力,提升党建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的质效,着力打通基层治理“神经末梢”,保障社区治理成效明显。

一、社区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经验

(一)突出党委的“统领”作用,牢牢掌握社会治理的主导权,赢取群众信任。实践不断地告诉我们,信任是撬动群众对我们工作理解、支持和配合的有力支点。桑坪镇党委作为决策者,政策执行和发展方向的监督者、协调者,政治工作、组织关系的领导者,确保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核心地位,实施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大力推行将党组织建在社区(院落),发挥党员带动作用开展好社区“微治理”。例如,党委在塘塆社区探索出“红色引领保障塘塆社区基层治理”模式(即坚持 “一个核心引领”、提供“一站式贴心服务”、建设“老唐工作室”、实现“三个幸福目标”),从需求出发,营造以社区党委为引领,居委会为主导,居民为主体,居民小组、社会组织等多位一体、共同参与,为居民提供综合服务空间,提升了社区治理水平,推动了社区经济社会发展。让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与发展充分融合,得到有效发挥,最大限度取得群众信任。

(二)突出服务的“延伸”效应,解决服务群众“最后 一公里”问题,回应群众期盼。桑坪镇在红色领航保障塘塆社区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构建了多级联动解决群众难点热点问题的工作机制,大力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严格落实领导干部接访和大下访制度,日常性坐班接访群众、高频率登门走访群众,耐心接待、真心倾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群众诉求有人听、群众难题有人解、群众办事有人帮,正面引导来信来访群众知政策、明真相、转观念,争取对政策的心理认同、情感认同。解决了密切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切实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落细落地、落到实处。

(三)突出群众的“首创”精神,夯实人民在社会治理 中的主体地位,尊重群众意愿。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从群众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桑坪镇将乡村振兴与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相结合,立足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建设,组织志愿服务队深入开展文明实践活动,不断提高村民自主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群众“唱主角”的作用,最大程度激发了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有效地将“工作对象”转变为了“工作力量”。

(四)突出发展的“初心”使命,强化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群众生活。桑坪镇牢固树立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理念,认真贯彻“保稳定、促销号、谋发展”的工作总目标,以民生保障为切入点,解决民生难题,扎实做好民生保障工作,加快实施产业、基础设施等民心工程, 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引导其珍视发展机会, 不支持、不参与非访, 并以发展为契机转移信访人员思想观念和注意力, 跳出为信访而信访的怪圈。

二、当前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虽是一字之差,但其中包含了 各类主体理念的转变,角色的转变,参与社会生活方式和渠 道的转变等多重内涵,随着基层社会治理实践探索不断深入,仍然有一些问题和难点亟待破解。

(一)“还权、赋能、归位”改革仍需深入。随着各项改革的推进,“下指标、下任务”“人员分工不分家”等简单方式,造成指标任务脱离社区实际,与群众真实需求出现偏差。另一方面社区“责、权、利”不完全匹配,有的社区干部抱怨“权力越来越小,事务越来越多”,社区工作人员往往为了完成指标、填写报表、应对检查等事务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组织群众、服务群众方面就显得力不从心,造成群众参与公共社会事务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

(二)历史遗留问题化解仍需加强。虽然我镇近年来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力措施化解了部分历史遗留问题,但信访主要矛盾仍然是历史遗留问题,未能有效全面化解,少数移民群众利益熏心,在他人的蛊惑下,抱有“闹才有搞头”,信“访”不信“法”的错误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他们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同时也牵扯了社区工作人员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做维护社会稳定工作。

(三)群众意识培育仍需持久。就群众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参与度来看,城市社区往往好于农村社区。特别是在院落治理中,问题较多,治理难度较大,积极分子难物色,居民意见难统一,运行资金难保障,“等、靠、要”思想较为严重。这些问题反映出我们对社会治理的宣传还不够全面、不够深入。社会公众对社会治理的认知度还不高,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有效途径不多。部分干部把社会治理仅仅理解为社会管理,忽视了化解社会矛盾、激发社会活力等基本任务,没有把服务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权利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内涵和任务。

三、下一步工作思考和建议

围绕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推动治理工作重心下移。固本强基,构建新型社区社会治理体系,以社区和小区院落治理实践探索推动社会大治理。

(一)转变治理理念,夯实基层基础,推动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在党建引领的总原则下,构建党委统领、政府负责、部门参与的协同治理格局,推动社会治理向村、社区等基层“细胞”延伸。把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基层治理工作的出发点,全面提档升级社区网格化服务、党群服务中心(站)等基层服务阵地,打造基层社会治理的坚强堡垒。通过开展“主题教育”等实践活动,推动党委走上前台部署、协调、督办,引领带动破解基层治理难题。

(二)提高思想认识,更新工作观念,深化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引导培育专业化社会服务组织参与社会治理,逐步完善基层党组织联建机制,强化明晰基层部门职能,整合各方面资源,实现相关职能部门齐抓共管、事务共商,形成社会综合治理合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健全利益表达、利益协调、利益保护机制,从而达到优化公共服务、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模式,提升治理水平。

(三)强化有机融合,做到知行合一,着力化解历史遗留问题。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信访数量高位运行的态势将有反复。必须切实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与“为民解难、为党分忧”有机融合,紧密结合当前我镇信访矛盾化解攻坚、信访突出问题化解攻坚等重点工作,努力做到知行合一,把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深化信访制度改革,推动“让群众最多访一次”,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关注群众的急忧盼问题,不断推动新时代信访工作高质量发展。

(四)激发群众意识,增强责任感,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在制度设计上,逐步给基层自治组织减负,实现去行政化,把基层自治组织工作重心转移到为民服务、民主管理上来。真正实现群众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约束。充分激发群众自治主动性。严格按照共同协商、民主决策程序贯彻落实,增强群众责任感和使命感。制订科学合理的村规民约,引导群众按照村规民约行使权力、履行义务;丰富发展乡土文化,通过民间文艺活动、道德宣讲活动、优秀评比活动等,大力宣传弘扬正面事迹,抨击惩处反面典型,营造良好的家风民风和社会风气。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张长国,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xyxx/157508.html

(0)
上一篇 2023-11-28
下一篇 2023-11-28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