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技术运用,创新基层治理

当前,社区治理面临的问题日益复杂而公共服务诉求又趋向个性化,势必挑战基层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我们国家一直不间断地使用信息技术等各种新兴技术提高治理能力,通过技术化的治理手段开展“技术治理”,提升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效能。技术治理成为社会治理创新的主旋律,其中引入和发展舶来的“社会工作”则是基层治理技术化的重要策略。基层政府广泛成立社区社工站,作为传统社会服务供给方式的组织载体,在创新社会治理的背景下主动学习社会工作技术,通过“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为老人、儿童、家庭、特殊人群及社区发展等提供专业化服务,增强基层政府的回应能力。在引入社会工作后,通过不断的模仿与学习,政府内部成立的社工站逐渐学习专业技术,掌握专业能力,提升服务质量。
首先,社工站采取“仪式性模仿”策略,塑造社工站的专业形象。社工站鼓励工作人员考取社会工作资格证书。部分社工站每月给助理社工师、中级社工师增加津贴鼓励社工站成员获得社会工作资格证书。同时,社工站在基层治理、参与服务的过程中主动模仿社会工作的专业术语。比较典型的是,社工站工作人员学习社工服务机构的工作态度、工作方法等行为,甚至对外也自称简化的“社工”,以此模糊社会工作者和社区工作者的区别。社区社工站系统地使用了“资格证书”和“话语模仿”等仪式化的策略,构建了具有专业技术的外部形象。群众熟悉传统民政但也希望他们变为更具人性化、专业化的角色,越来越多学习能力较强的年轻“社区工作者”或“社会工作者”深入基层开展社工服务,“居委会大妈”这个过时的标签逐渐淡出群众的视野。
其次,社工站采取“参与式实践”策略,提升社工站的专业能力。社工站通过“干中学、学中干”的方式培养契合实践的专业技术能力。政府推动社区干部专业化转型,选派考取了社会工作资格证书的社区干部参与政府购买的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吸纳行之有效的专业技术,增强传统民政的治理服务能力。部分社区要求兼职的社工站工作人员全程参与社工服务机构在辖区内的服务项目,学习项目活动策划、沟通交流技巧及项目执行方法等,践行和反思了社会工作价值观、理论及方法的本土化。也有社工依托强大的专业技术力量培养“社工小白”。很多社工缺乏专业化的实务经验,但是他们都有满腔热情“从零开始、边干边学”,政府通过“项目办-地区中心-社工站”的“53111”(“五年愿景-三年规划-一年计划-月度计划-周计划”)案例实操工作坊,做实“目标-计划-过程”跟进、管理、评估体系,推动了社工站专业化、规范化发展。这些举措实质性地向社工“赋能”,提高了社工站的专业能力。
技术治理似乎已经成为当前政府进行社会治理创新的“主旋律”,这些技术又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外部引入。新兴技术是面向基层政府、普通群众的,那么他们对技术的接纳和认可也是使用技术创新社会治理的存在前提。因此技术在社会治理中的有效应用需要满足特定的前提条件,比如政府购买服务制度的有效治理需要与之匹配的充分发育的社会组织、公开透明的招标环境、专业有效的监管体系等。与此同时,使用新兴技术进行治理的政府主体也必须加强学习和实践,充分掌握技术的运用手法,才能在不增加基层负担的前提下真正的简化流程、优化服务、提升效率。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241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xyxx/190343.html

(0)
上一篇 2024-03-26
下一篇 2024-03-26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