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上楼”需因地制宜,适量布局

近年来,深圳、上海等国内一线城市相继推出“工业上楼”模式,被视为城镇开发控制线的硬性约束下以“向存量要增量”的城市高质量发展途径。2023年12月武汉市人民政府也发布了《加快推进“工业上楼”的实施方案》(武政办〔2023〕119号),要求因地制宜的开发建设一批容积率较大、建筑密度较高、楼层较多的工业楼宇,打造节约、聚集、高效的制造业发展空间格局,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不过,“工业上楼”并非放之四海皆准的万能解药,“上楼”降低的是平均的土地成本,但将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楼宇的建设成本,因此,只有在土地成本极高、对应产业又能够支撑较高租金的情况下,“工业上楼”从经济上才是可行的。所以,从目前的成功实践看,“工业上楼”基本都集中在发达地区,譬如新加坡、香港、深圳……较高的租金支撑了“工业上楼”可以投入较多的成本在楼宇的建设上,并且为产业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因此“工业上楼”需因地制宜,适量布局。

工业上楼建筑设计需要进行精细化评估和创新布局,否则会导致开发成本难控,或难以满足生产要求,产生一系列安全问题。众多同类型产业在物理空间上的开放式集聚,创造了彼此交流、融汇互通的空间,入楼的产业行业类型越接近、互补性越强、产业生态越好,楼宇的活力越强,但要做到“一栋楼就是一个产业,一座楼就是一条产业链”在前期的招商设计上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设计,真正以“产业链、产业网、产业生态”为方向,内部建产业生态,外部促城市生态,加速产业和城市的深度融合。

工业上楼并非简单的厂房堆砌、生产线上天。只有一个城市的低能耗、低排放、低噪音、低震动的“精密小轻”产业发达且产业链完整、产业用地不足,才有必要考虑“工业上楼”,切勿盲目跟风造成投资浪费。通过深圳、北京等地的先试先行,梳理出重点鼓励上楼产业主要以通信电子类为主,各类通信设备、智能终端、智能装备、医疗器械因其设备与产品体级不大、重量较轻、零部件组装环节多的特点非常适合上楼,此外仪器仪表、生物医药、纺织服装行业的部分领域也同样适合上楼。因此,各地区政府应要以城市产业的实际需求出发,聚焦产业链关键、核心和缺失环节,认真进行测算和评估,不可为了补贴盲目跟风,造成投资浪费。

吸引企业的根本动因是营商环境,而非看上去新颖的工业大楼。深圳发展“工业上楼”最根本的核心动力不是土地供给,而是深圳的政务服务能力。我一位刚入户深圳的朋友去护照办理服务大厅,持原来老家的护照去更新。他对“深圳速度”很感慨:从进入服务大厅到办完手续离开,就是8分钟时间。深圳“工业上楼”的根本原因在于营商环境好,包括市场观念、创新氛围、政府服务、城市功能等等,使得大量创新创业的科技型企业源源不断涌入,而深圳的发展空间又极为有限,所以采取这种“没有办法”的“办法”。

其中的因果关系不能颠倒。可以说,吸引企业的根本动因是深圳的营商环境而非工业大楼,这就是根本。没有学到这种根本,建设再多的工业大楼,也只能成为空中楼阁。

“工业上楼”要着眼长远发展,适度超前布局,形成“人城产”深度融合的现代化综合产业社区。“工业上楼”带来的产业集约型、人口聚集效应,也使得园区的智慧化、产业的数字化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工业互联网的运用在“工业上楼”中有机会寻找到更多的使用场景。从园区的人员进出、餐饮消费、交通物流、能源消耗,到园区招商、生产管理,智慧化可以为相对密集的人流、车流、物流、能流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本质上看,“工业上楼”还是“土地+资本”的经济驱动模式,是原来房地产经济驱动模式的新演绎,其核心仍是以土地与资本为杠杆。但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必须以知识经济为核心,人才是关键。未来产业的发展、现代经济体系的打造、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都必须依托以人才为核心的创新体系的打造。深圳本身就具备这方面的优势,切不能因大量“工业上楼”,而忽略其对于创新人才体系的强化。

最后,要尊重市场规律,依靠市场力量。在挖掘政策红利的前提下,“工业上楼”可以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让建设运营方、租用方等利益主体实现多赢,形成良性循环。

(武汉市江夏区纸坊街道办事处 甘甜)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1832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xyxx/192415.html

(1)
上一篇 2024-04-10
下一篇 2024-04-10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