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乡村振兴战略下 如何加强文农旅融合的思考

乡村振兴”是中国新发展时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乡村农文旅产业的兴盛,对改革乡村农业、发展乡村旅游、传承乡村文化等有着巨大推动作用。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基本问题的前提。发展乡村产业,创造农民“留乡”机会,增强农民“流动”能力,才能形成乡村发展的持续活力。以农文旅产业为抓手,积极推动旅游与乡村自然资源、文化价值、生态环境、特色村落的深度融合和产业嫁接,是乡村振兴的“新引擎”。纵观国内外乡村发展实践,以农文旅融合创新带动乡村产业兴旺、推进城乡融合和高质量发展,是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

许多村落的文农旅融合存在共性问题。一是整体规划不足,全域性文农旅融合发展整体规划不充分。一方面,虽然有些村落文农旅融合发展迅速,修建了农家乐,但休闲农业发展仍处于自发状态,以小而散的形式存在,尚未形成连片的吃喝玩乐一体化产业。属地政府虽然规划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但发展定位不高,规划深度不够,与特色产业、绿色生态、农耕文明、乡风文化等方面联系不紧密。另一方面,没有规划组织的农业旅游融合模式可能会造成盲目开发,缺乏基础设施建设,对乡村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破坏。农家乐多数相邻着农户家里,游客可能会对农户的种植环境造成破坏,如乱扔垃圾、随意采摘蔬菜水果,扰乱已有的农业生产经营。二是基础设施建设不齐。许多村落目前的农文旅融合主要是以乡村周末游玩、农家乐等形式出现。因为农村发展水平较低,配套设施不完善,整个村对外承载的游客力有限,许多景点的道路存在“通而不畅”的现象,且大多数农家乐都不提供或提供的住宿服务质量有限,无法满足“大巴式”旅游模式。一些特色田园的道路、餐饮、停车场等公共设施不能满足游客需求,农家乐主要提供棋牌娱乐,在游玩区没有规划合适歇脚的长椅、长凳或休息区。三是文农旅资源融合不深。产品业态较为单一,尚未打造属于自身特色的村文化,也没有将生态农业资源与农家乐进行深度融合,在农耕文化、耕作体验、夜烧烤等方面的深度挖掘不足。在旅游产品上仍然以餐饮、棋牌娱乐为主,娱乐模式单一,很难满足消费者对更高水平休闲玩乐的追求,缺乏独特性和可持续性,同质化严重,也导致了农家乐虽多,但质量参差不齐。且农文旅融合存在“潮汐”现象,主要以观光、棋牌娱乐产为主,产业链条短,农产品转化为旅游产品困难,导致对农业的带动能力有限。

要优化文农旅融合路径。一是坚持政府主导,统一筹划布局。文农旅融合作为富民强农的系统工程,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要充分依据各村自身特点,建立健全文农旅融合发展管理机制和管理制度,结合各村生态资源和区位特点,突出鲜明定位,优化功能设计。启动专项扶持资金,加强扶持措施,切实解决企业开办初期融资、用地、办证难等一系列实际问题。推动社会资金和产业资本下乡驻村,通过整合乡村道路、农田水利等涉农项目资金,加大对停车场、公路、集市、交通等公共设施建设。二是改善基础设施,优化功能布局。基础设施的改善是文农旅综合发展的“催化器”。要着力解决小部分公路路况差的问题,全面改善公共设施,特别是完善路、水、电、气、通讯设备等这些基础设施,加大对周边生活配套设施的完善力度,配齐菜市场、公交车等。农家乐住宿、餐饮等服务大多还停留在家庭服务水平,尚不能提供个性化、精致、非标准的住宿产品。此外民宿除了住宿的功能外,可以展示历史文化,了解风俗乡情,牢固树立“绿水青山”的生态观念,改善村容村貌。三是坚持综合发展,拓展功能模式。文农旅融合发展的重点在于资源整合,要将休闲旅游和农业生产、乡土生活、农民实际需要紧密结合,充分挖掘“旅游+”的功能,采取“民俗文化+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的文农旅融合发展模式。让农村田园风光与乡土文化深度融合,规划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不断提升品位;将农产品打造成旅游商品,使农产品由初加工向深加工转变,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丰富文农旅融合模式,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特色农业产业、乡土风情等优势资源,开发田园农业游、园林观光游、农事体验游、田园服务游等模式,打造“特色小村+田园综合体”的“文化+农业+旅游”格局。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张居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xyxx/194787.html

(0)
上一篇 2024-04-24
下一篇 2024-04-24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