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答记者问”感悟乡村振兴“关键词”

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李强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在谈到推进乡村振兴方面问题时,他强调,要在乡村振兴的具体工作中突出“全面”“特色”“改革”三个关键词。

乡村振兴是“全面”的发展。“不光是发展经济,而是要全面彰显乡村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经济是乡村“未来大厦”的基石,事关发展的稳定,“高素质农民”“农业产业体系”“农村治理体系”则是大厦的梁栋,事关乡村产业升级转型的方向、社会事业发展的韧性。然而,部分地方“唯GDP论英雄”,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历史遗产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让青山绿水、文物古迹都葬身推土机的轰鸣。丢了生态,就像是用了假冒伪劣的绿色油漆,在视觉、形象、面子上看似自然、养目,殊不知居住者已在慢性中毒。基层干部要深刻汲取“三农”工作“一号文件”精神,树立全局思想观,不能“一条腿长一条腿短”,更不能搞乡村内生的零和博弈。

乡村振兴是“特色”的彰显。“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保护传承好地域文化、乡土文化,不能千村一面”,“特色”不是办公室键盘敲出的天花乱坠,也不是盲目照搬的复制品,“盆景”往往是乍现之昙花,缺乏持久生命力,这样的美无法根本改变农村面貌,反而招致“吸金兽”,对当地生态、政治环境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乡村的特色,藏在村史县志的字里行间,写在乡土生活的纵横阡陌,需要基层干部用心探寻、潜心挖掘、精心设计,将自然美景、历史传统、风土人情有机结合,让乡村品牌、文化内核的“特色”源于乡村、“形态”高于乡村、“价值”归于乡村,为土木、钢架之“形”,赋予浪漫、独特、灵动之“神”,创造鲜活、持久、再生之“血”。

乡村振兴是“改革”的战果。破解振兴难题,要以改革为发展“松绑”,跳出舒适的“沼泽地”。人民群众是改革成果的享受者、改革成效评判者,更应是改革工作的参与者。基层干部要将改革号角切实传到千家万户,让人民充分了解改革政策和方案,激发其主人翁意识创新精神。但是,打破制度“藩篱”、撤除“中梗阻”,势必要动到“奶酪”,遭受质疑和反对。“着力强化敢于担当、攻坚克难的用人导向,把那些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干部用起来”,沿着时间坐标向前,“险滩”“深水”将只增不减,迟疑观望的、逃避畏缩的干部要尽早“清场”,坚定基层队伍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创新思路、大胆探索、用活政策,蹄疾步稳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久夏青,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xyxx/113148.html

(0)
上一篇 2023-03-21
下一篇 2023-03-21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