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背篓专线”观城市建设

最近,重庆“背篓专线”的话题上了热议,并纷纷被人民日报、光明网评论,热议的背后也值得我们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反思我们城市建设的初衷和途径。

城市建设需要包容性。对于“背篓专线”的出现,有网友建议,在早晚高峰时段禁止乘客携带菜筐等大型物品进入地铁。对此,重庆轨道交通方面回应:只要行为和物品合规,就不会干涉。地铁,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方便人们日常出行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的确,在我们的印象中,乘坐地铁的乘客,多是手提电脑包、背着双肩包、步履匆匆的上班族,背篓、菜筐、扁担等多少与地铁场景有些“违和”。而且,在高峰期,这些体积较大的物件确实会占据更大空间,对其他乘客造成“积压”。但是,地铁作为一种公共交通工具,决定了它应最大化接纳和服务所有人,不能轻易拒绝某一群体。接纳电脑包、双肩包的同时,也应当接纳背篓与扁担等;欢迎奔波忙碌的中青年上班族同时,也应欢迎卖菜养家的老年菜农。大家都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也都是城市的建设者,理应在日常出行等基本权利和公共服务保障上,享受一视同仁的待遇。

城市建设需要人文性。必须看到,公共服务单位要推出更细致的人性化管理,为菜农们做好服务保障,这样也能消解掉背篓扁担给其他乘客的部分不适感。据报道,为了方便菜农们上车,首班车发车前,地铁工作人员会早早地把扶梯打开,并会提前通知老人准备下车的到达站,请工作人员随时照应。这类举措,便利了菜农,加快了地铁通行效率,也改善了其他乘客的体验,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菜农们背着背篓搭乘地铁,既体现了他们的勤劳和坚韧,也展现了城市对乡村的包容和支持。在快节奏的当下,城市里的人们穿梭在钢筋水泥与高楼大厦间,高速运作的城市犹如一座空心的牢笼,“背篓专线”为冰冷的城市增添了一抹暖色,戳中了城市居民的心,激发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

城市建设需要特色性。一座城市的发展与进步需要经历长期的探索与沉淀,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该城市所特有的底蕴与文化基础。在建构城市形象的过程中,应该摒弃照本宣科式的、简单抄作业的思维,而应该保持对自身文化内涵与底蕴的深入思考与挖掘。在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过程中,都应基于本土特有的文化和资源,在此基础上深耕内容创作从而打造城市名片、塑造城市形象。重庆被人们称为“山城”,其原因是重庆的城市建设和道路布局都依山而建,呈现出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特点。崎岖的地势使得重庆交通尤为重要。“背篓专线”不仅是菜农们进城售卖的交通工具,更是城乡之间交流与融合的桥梁。在特色内容生产中,可以聚焦这一主题,展现城乡之间的互动与融合过程。例如,可以记录菜农们乘坐地铁进城的经历,以及他们在城市中与市民的交往过程,展现城乡之间的和谐共处和相互支持。网红城市能在互联网这个大舞台上爆火,背后需要的是台下长久的坚守,默默地积累与沉淀,厉兵秣马做足准备,在爆火之后仍能不忘初心、持续发力,不断创新和延续这种热度。

打赏

本文信息来源自 选调生

原文地址:https://www.cnxds.com/thread-378631-1-1.html

(0)
上一篇 2024-04-26
下一篇 2024-04-26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