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阅读尚需更接地气

随着首届全民阅读大会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为大会发来的贺信让社会对读书的重视程度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一股新的“读书热”正在形成。

然而,对于这一现象也不乏很多批评的声音,很多专家学者认为这属于“一分钟热度”,对于阅读的推广没有太大的意义,只不过是一种功利性的哗众取宠式的表演。“每年只有世界读书日的时候才会去阅读”,诚然,这种思潮有其现实意义和历史传统。“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在中国文明史中被摆在了一个很高的位置,而知识文化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带有明确目的性的快餐式阅读逐渐兴起,对这种传统有所冲击。“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对于这种变化,不能一味地报以“今不如昔”的感慨,更应该以积极的心态看待,并善加引导,使之成为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有效助力。

开卷有益,功利性往往是人们接触阅读的第一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宋真宗的劝学诗常常为专业学者所不屑,却实实在在起到了振兴学风、推广阅读、传承文明之功效。“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成才”培根的这句名言为人们津津乐道,也在于其升华了读书的目的性,增大了读书的吸引力。“天下熙熙,皆为利往”,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只有知晓了阅读的种种好处,才会打开书本,才会有养成阅读习惯,爱上阅读生活的契机。犹太人用在书本上涂上蜂蜜的方式教育孩子也正是这个道理的生动体现。一味强调阅读“阳春白雪”的精神属性,恐怕会陷入阅读爱好者小众的自娱自乐,并不能鼓励社会的大多数拿起书本,享受阅读。

人们对阅读作品的功利性取向总能恰到好处地反映时代特征,催生类型文学的繁荣,乃至诞生伟大的作品。唐代科举中,把诗赋考试列为法定的专门考试科目,很大程度上催生了诗歌艺术的空前繁荣,成就了唐诗这一辉煌灿烂的文化瑰宝。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些文学精品的形成也都有着极为相似的过程,名著在成为名著之前,很大比例都是风靡一时的畅销书。如今,深受中国网友喜爱的网络文学作品纷纷出海,俨然成为了中国文化产品出海最大的IP来源,甚至被人戏称是与美国好莱坞大片、日本动漫、韩国偶像剧并列的“世界四大文化奇观”之一。网文出海的实践,很大程度上助力了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也是文学作品要体现人民性、时代性的最好注脚。

从阅读中收益,带动更多人投身学习,是构建学用相促正循环,形成全民阅读好风气的不二法门。深圳如今是中国图书馆之城,是全民阅读氛围最为浓厚的地方。但是二十年前,却被人诟病讥嘲为“文化荒漠”,这主要是因为在深圳人当年的购书清单中,各种资格考试占了主要比例。然而,这种功利主义、实用主义阅读恰恰助推了深圳经济奇迹的诞生。所形成的浓厚的读书氛围也为之后更加深入的阅读与学习奠定了有利条件,正是这种热爱阅读、终身学习的精神让深圳人总能够走在转型升级的潮头上。深圳的成功经验表明了对功利性阅读风潮善加引导,必能在阅读推广工作中收获奇效。

总之,在数字阅读愈发成为主流的今天,新型阅读方式,新的阅读需求层出不穷。把握时代发展趋势,适应人民群众审美取向,采用更加开放、更加鼓励的方式引领阅读新风尚,正是新时代构建全民阅读社会对每一个阅读推广工作者的必然要求。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jlsjxhyj,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xyxx/88061.html

(0)
上一篇 2022-06-29
下一篇 2022-06-29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