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人才“生态圈”,提升城市软实力

人才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最核心资源、最宝贵资源和战略资源。党的二十大以来,重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战略地位,大力推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集聚,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努力推动形成“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流得动”的人才工作体系。与此同时,全市认真落实全国组织部长会议精神,建立多元化人才评价机制,激发企业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一方面实施“渝跃行动”,建强战略人才力量,完善人才创新创业全周期服务机制,加快人才集聚培养;另一方面坚持大抓基层,增强“141”基层智治体系实战能力,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加快打造新时代“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不断提升组工队伍服务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能力,真正使人才竞争优势成为重庆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

  精准引才、真心留才,壮大青年人才队伍。关注青年就是关注发展,吸引青年就能赢得未来。青年人才是城市翘首以盼的“香饽饽”,不少一线及新一线城市都依靠青年获得了发展“加速度”。深圳常住人口平均年龄只有32.5岁,14岁至35岁的青年人口超800万。重庆通过数字化平台,归集、统计和分析人才结构、数据,了解人才所需所盼,将相关成果积极反哺重庆接下来的识才引才工作,让人才精确认识重庆。一是全市上下正在进行“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突破工作,制造业作为重庆的“家底”,正在积蓄转型升级的磅礴动能,对青年人才需求旺盛。二是为了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重庆正发力“数字重庆”建设,打出了“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的科技牌。这类行业面向未来,有较高的专业壁垒,但“Z世代”的青年人才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往往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能在其中获得更大发展空间。通过这两项举措,让青年在重庆大展拳脚,让重庆对青年才尽其用。

 完善政策激励,强化系统培养,奏响人才“引有留用”的新篇章。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区域间发展区别较大,地方引才政策应差异化制定,区县引才不应只重市级精神,也应结合地方实际,真正对接所需人才。对此,各区县陆续出台了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配套政策。渝中区摸排调研了区内重点企业、科研院所、医院、学校等单位,收集到现代金融、现代商贸、软件信息等领域的优质岗位899个,人才需求2115名,发布了《渝中区2024年急需紧缺人才目录》,最高年薪120万元。云阳县牢固树立“人才首位”理念,积极探索建立人才工作创新引领、系统培养、政策激励、担当作为机制,筑好引凤“巢”,兴人才“根本大计”。永川区健全人才政策体系,编制实施好全区“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完善“1+X”人才政策体系,健全人才分类评价标准,突出人才项目编制储备,探索建立编制周转池。用好永川国家高新区、综合保税区等“金字招牌”,定期发布紧缺急需人才目录构建“情系永川”人才库,“一事一议”“一人一策”,打造技能人才荟艺地、数字人才集聚区。

学习经验,结合自身,用心用情用力打造人才聚集“强磁场”。进入新时代以来,上海经过持续不断的创新探索,人才资源总量不断上升,高层次人才不断集聚,两院院士、领军人才、国务院特贴人员等数量和比重均居全国首位,人才创新成果持续涌现。总结起来有两条先进经验,一是“近悦远来”,释放政策的激励导向作用;二是“放权松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健全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重庆根据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在政策支持上,制定企业支持“三有措施”,引育人才有补贴,创新成果有奖励,建设平台有扶持;建立“重点支持企业库”,明确“企业自主认定人才”额。在评价体系上,组建各领域“企业家+行业专家”评审库,突出产业人才评价市场导向,精准激励年收入达到一定标准的技能人才、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授予企业人才提名权限,区级部门仅开展企业提名推荐人选的合规性审查,切实做到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有效激发其主体作用。在管理机制上,建立“重点支持企业”非升即退支持机制,将“重点支持企业”支持周期与企业人才支持周期联动,推动政策投入取得实效,使重庆真正成为天下英才的筑梦之地、逐梦之城、圆梦之都。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73681,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dfdt/190405.html

(0)
上一篇 2024-03-26
下一篇 2024-03-26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