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权责是对基层扶贫干部的最大厚爱

新华社主办的《半月谈》最近刊发了一篇报道,该刊记者近期在贵州、陕西、青海等地对一线扶贫干部的状态调研发现,部分干部由于长期处于重压力、高强度工作状态,导致身心俱疲。报道呼吁,在当下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时期,对这些战斗在一线的基层扶贫干部既要严管也要厚爱。

关于扶贫,众所周知,“十三五”规划中早已确立了目标,即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同时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在预定的扶贫攻坚目标面前,随着时间的无情流逝,用“时不我待”这个词汇来表达心境可谓恰如其分。

扶贫攻坚,时不我待,基层扶贫干部的责任和压力很可能是局外人想象不到的。

“5+2”、“白+黑”,“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这是扶贫干部的工作状态。报道披露,某个镇的党委书记妻子遭遇车祸去世,儿子马上高考,面对家里这么大的变故,他匆匆处理完妻子后事后,没有请假休息,又投入到了紧张的扶贫工作中,因为“脱贫攻坚是硬任务,不敢休假,再苦都得熬下去”。今年年初,新华社消息更透露,在过去3年,全国100多名扶贫干部牺牲……

不仅是苦和累,基层扶贫干部还承担着严峻的考核压力。“在本身工作任务繁重、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上级部门常常以‘问责处分’来推动工作,使基层干部干事创业没有‘安全感’。”很多干部表示:稍有不慎,就会既流汗又流泪。

究竟是哪些原因造成基层扶贫干部这样一种状况?

时间节点的特殊性自然是因素之一。当下脱贫攻坚战已到了啃硬骨头的关键时期,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任务十分繁重,扶贫干部的身心承受能力面临着巨大考验。

除此之外的一些原因也无法忽略。

2017年7月24日,国务院扶贫办曾经发出《关于解决扶贫工作中形式主义等问题的通知》,通知中指出“扶贫领域形式主义问题依然突出,一些地方还有新的表现”,强调“近段时间以来,各方面普遍反映,频繁填表报数、迎评迎检、陪会参会等耗费了基层干部大量精力……”而本次《半月谈》报道中透露,扶贫工作中的形式主义仍未绝迹,“会议多、材料多、表格多、督查检查多等让基层扶贫干部烦不胜烦。”

形式主义增添了基层扶贫干部的负担,职责分配的不尽合理则让扶贫干部倍感委屈。“基层工作是1:9:一个人在干,九个人在安排;一个人在做,九个人在督查”,结果往往就是督查的九个人在向做事的一个人追责……

“在当下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时期,对这些战斗在一线的基层扶贫干部既要严管也要厚爱”,这个结论十分正确。但在弄清了基层扶贫压力山大的原因之后,如何厚爱却值得分析。

毫无疑问,首先应该给基层扶贫干部更多一些关爱,物质上给予一定倾斜。

但这显然只是“厚爱”的一小部分内容。更重要的,是建立与基层工作实际相匹配的权责体系,努力给基层扶贫干部“减负”和“降压”。

形式主义之风必须煞住;在“属地管理”的名义之下,上级部门动辄以追责为威慑,让基层背负无限责任,既是推卸自己职责的懒政,也往往会贻误大局。以情理而论,无论对人还是对一个单位,责任一旦到了无限大的程度,由于其注定不能承载,那么在履责过程中总会流于事实上的敷衍应付。一位一线扶贫干部对《半月谈》记者直言:“问责多了大家可能就麻木了。一个棍子,打一下疼,打多了就不觉得疼了。”这样坦诚的话语的确值得上级部门深思。

打赢脱贫攻坚战,重点在一线,关键看干部。值此关键时期,士气可鼓而不可泄,给基层扶贫干部多一些关心爱护,同时致力于“减负”和“降压”,完成扶贫工作预定目标才更有希望。

本文信息来源为 中国扶贫

(1)
上一篇 2018-08-17 23:35:35
下一篇 2018-08-20 18:37:22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