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厨房”里的“大文章”

华北理工大学党政办公室 赵梦霖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引用《道德经》中“治大国若烹小鲜”来说明国家治理和烹饪菜肴的异曲同工。其实,经常下厨房就会发现,公文写作的“大文章”和人间烟火的“小厨房”有着一样的“大道理”,下得了“厨房”方能写得好“文章”。

备在日常,储足“柴米油盐、肉蛋时蔬”才能信手拈来。实事才能求是,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为一名文秘,“备货”很关键,要常逛菜市场、常点小仓库,对素材了然于心、了然于口、了然于手。要捕捉最新热点难点关注点,经常看看素材保质期,该替换的替换、该更新的更新,深挖工作中的新措施、新做法、新成效,去掉“陈芝麻烂谷子”,避免“新瓶装旧酒”,防止“穿新鞋走老路”。要把准风格来写作,就比如有人喜欢搭彩铺毡、华美丰盛,有人喜欢自然质朴、简约精致,文稿也是一样,有人喜欢开门见山、平铺直叙,有人喜欢平仄押韵、引经据典。要看准“上菜”场合,所谓众口难调、做法各异,八大菜系都各有特点、用稿场合也大不相同,无论是汇报材料、典型分享,还是工作部署、研讨交流,都要根据场合需要、工作需要来写,不能把大排档、路边摊端上国宴席。

博采众长,尝遍“酸甜苦辣、麻腻咸鲜”才能妙笔生花。“一招鲜”是烹饪文化的理念精髓,每个厨师都有自己的独门绝技,每个文秘也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经常品尝、认真品味,既要向高级酒店烹饪大师学习请教,也要向街头巷尾特色小馆学习,通过通读、摘读、精读相结合,博览多学、兼收并蓄,学习优秀的行文思路、框架思维、指导思想,但不能“点外卖”式的囫囵吞枣、照搬照抄,否则只能临摹旧文“照葫芦画瓢”。要经常“开小灶”,自己反复研尝,勤于练习、勤于总结,找到恰当火候、调整合适时间、精准控制用料,以期甜的适口、辣的够味,有品味、有余味、能回味。要经常下沉一线,切身体验,最重要的是掌握和积累第一手消息、第一手信息,以基础资讯作为根本,有“资”才能有味,有“底气”才能接地气,坚决不能依赖“二手信息”、习惯“临时抱佛脚”。

补苴调胹,经历“煎炒烹炸、闷溜熬炖”才能璧坐玑驰。每一道精品菜肴的完成,都需要精心打磨、专心雕琢、精益求精。要小火慢煨,给素材入个“底味”,动笔之前将写作要求、政策背景等浸透、吃透,酝酿形成通篇的构思,如果缺少了这一步,信马由缰堆砌素材,最后形成的作品将毫无滋味、味同嚼蜡。要猛火爆炒,提高效率,思路框架确定后,要不等不拖不靠,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避免过了时效、失去了新鲜。要大火收汁,在一遍又一遍的切磋琢磨中凝练句式、蒸发水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言之有物、言之成理,形成特色、形成亮点。最后要精心摆盘,上桌前的摆盘是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文章定稿后的校对、排版虽然是小细节,但体现的是作风的严谨,要练就“火眼金睛”,字斟句酌,确保“零失误”。

(0)
上一篇 2022-12-03
下一篇 2022-12-03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