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进行时之化身乡村振兴“小灵通”

白驹过隙,时光荏苒。转眼间,到蒲江驻村任职已近100个日夜。从驻村伊始的茫然无措到融入集体大年初四到村“上早班”,从听不懂抑扬顿挫的“土话”到能和村民聊两句拉家常,在一次次纾难解困的走访入户中,在一次次了解乡村俚语的学习中,我逐渐掌握“多听、多跑、多干”秘诀,学会用脚步丈量土地,不断接近乡村振兴内核,完成了“皮鞋干部”到“草鞋干部”的角色转变。接下来,期待自己成为村上的“小灵通”,在基层天地磨砺成长,为富民兴村赋能蓄力。

永葆“以学增智,以学促干”的研学之姿,化身“政策通”。驻村工作中,无论是征地拆迁、危房改造,还是道路拓宽、项目引进,每件民生大事都要熟悉政策文件,做到办事讲规矩、说话有依据。例如,在参与发展主导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成为我日常学习的“宝典”;在推进“百万万工程”“最美”系列创评时,县、镇两级文件成为我规范创评材料的“样板”。驻村干部不能吃政策“夹生饭”,要做到“心中有数”,头脑“门儿清”,学懂、弄通、用活政策,学会和群众沟通,群众来咨询时信手拈来“问不倒”,把“资料到”和“上门宣”有机结合,以专业视角为群众做宣讲、提建议,为纷繁复杂的农村工作理清头绪、做好规范,让政策真正落实到“千家万户”解决“千头万绪”的事儿,努力成为政策宣传的“活字典”、业务工作的“多面手”,回应群众呼声,切实保障民生利益,让驻村工作更见实效。

永葆“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的实践之姿,化身“村情通”。想要干好基层工作首先要“接地气”,唯有对村庄所处区位、面积、人口、资源、产业、纠纷矛盾等村情、民情、人情了然于胸,驻村干部才能有的放矢“大展拳脚”。深入一线开展村情和国情调研,下村组亲眼看、亲耳听、亲手记,了解特困户、低保户情况,收集村内自然资源和闲置资源信息,将村情乡貌同社区治理、项目攻坚、民生保障、资源活化等方面紧密结合起来,方能针对重点环节和突出问题,想出新办法、提出新思路、推出新举措。比如,在社区治理中充分发挥“微网实格”效能,化身网格员为群众“上门服务”,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在矛盾调解中多参加群众会、院坝会,倾听群众心声、广泛收集意见;在谋划村高质量发展时,多调研分析村情,立足本土优势制定发展规划,引进资源做强主导产业,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永葆“同行于道,必有我师”的谦逊之姿,化身“民意通”。李强总理说:“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高手在民间。”驻村工作亦是如此,光靠纸上谈兵行不通,走出办公室、走进农户家更是“家常便饭”。群众家天然气通不通、户厕改造行不行、地里收成旺不旺、补贴福利领没领……桩桩件件都需要驻村干部走访入户,架通“民心桥”。“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驻村干部要用心用情走出村情民意“活地图”,以群众为师为友,多坐百姓炕头,多到田间地头,站在服务于民的角度想问题、出对策,在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等方面为民纾困,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畅通民意诉求渠道,让普惠政策、福利保障实实在在“通”到群众“心窝”里,助力乡村振兴事业全面开花。

(0)
上一篇 2023-04-16
下一篇 2023-04-16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