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乡土“农家乐”成为“向往的生活”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张浦镇选调生 马佳伟

乡镇村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所在,积淀了中华民族灿烂的农耕文明,见证了千百年来社会的发展变迁,寄托无数华夏儿女的乡愁记忆。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如今,随着城乡一体化的逐步推进,对于逐渐流失的乡土文化,乡里乡亲不再亲近,城镇居民不明就里。要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要重视乡土文化的重要意义,要通过抢救保护,打造平台,培育氛围,将乡土“农家乐”真正打造成“向往的生活”。

保护乡土文化,守护历史财富,让乡里人享受“怡然自乐”的生活。“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乡一体化进程与开发性建设中,有许许多多的自然村逐渐消亡,随之带来的是村落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逐渐流失和远去。蓦然回首间,斑驳的乡土建筑褪去了过往的鲜亮,耳熟的乡土民谣不再高亢绵长,过往的民间传说已无人口口传唱……乡土文化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一旦消亡或流失,就意味着无法再生和恢复。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保护乡土文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要对正在流失的乡土文化进行抢救性保护,时刻比照、修缮、增补,将安静诉说的历史文物展示出来,将牵挂回忆的民间故事记录下来,将传承千年的民俗家训刻录下来;在保护乡土文化时,要鼓励、支持乡里乡亲主动参与到乡土文化的保护、传承当中,在生活点滴里共同回忆、收集、拢聚即将遗失的财富,于“采菊时见南山”,让参与感、获得感成为乡村干群联系的“新纽带”,让乡里人“怡然自乐”,确保乡土文化根脉生生不息。

共享乡土文化,打造交流平台,让城里人体验“乐其所乐”的生活。没有“土特产”的乡村,难聚人气,只有“土特产”的乡村,没有活力。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世代躬耕劳作的中华儿女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名镇名村,催生了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世代传承的乡土文化正是在不断分解、交融、发展中,才形成了如今无比厚重的历史财富。要守住乡土文化传承,不能光盯着过去和眼前,要把思路打开,跳出本地看本地,树立更大的文化观,把乡土文化看作“特色产品”,既突出本土特点,更形成“产业集群”;要重视打造乡土文化交流平台,将乡土文化从“村民活动室”搬到“城市演播厅”,从戏曲梨园走进百姓生活,让离家游子感到“越来越近”,让城镇居民感到“原来如此”,彻底打通城乡隔阂,让城镇居民随时随地可以体验乡土“农家乐”,将乡土文化成为城乡居民的共同记忆,促使乡土文化的火苗越烧越旺、愈久愈坚。

传承乡土文化,善用现代科技,让所有人过上“同乐共乐”的生活。乡土文化既是历史,也是乡愁。在过去,我们通过“一张船票”“一首诗歌”抒发乡愁;现如今,我们通过“一条热搜”“一段记录”品味乡愁。身处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互联网时代,我们必须要善用新时代互联网平台和信息技术手段,让文化与生活精准对接,以更便捷的手段让乡里“独乐乐”变为群众“众乐乐”。无论是之前的“民族服饰变装热潮”还是“村BA农村运动会”,都是通过短视频平台“迅速走红”,更引起了一片的叫好之声。现代科技的“低门槛、高热度”能够让“不明真相”的后人更好地了解乡土文化的前世今生,保留一处乡愁慰藉之所。要培育好乡土文化氛围,充分展示乡土文化的璀璨,就必须要“善假于物”,通过举办热闹活动、发起热聊话题,以百姓更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乡土故事,让优秀乡土文化入脑入心,提升乡土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真正让乡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形成“城乡同乐,古今共乐”的良好局面。

(0)
上一篇 2023-04-16
下一篇 2023-04-16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