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看“山乡巨变”

贵州省赤水市复兴镇凉江村驻村选调生 肖晓宇

读懂中国,关键要读懂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解决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基层干部作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应把基层一线当作成长成才的“练兵场”,在推进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书写“何以中国”的基层答案。

以乡村“文化热”实现“精神富”,要把“乡土热潮”作为发展“软实力”。榕江“村超”火爆出圈、台江“村BA”热度不断、贵阳文昌阁“路边音乐会”持续开唱……走进中国看乡村,走进乡村看贵州。越来越多结合了当地特色的文化活动在全国遍地开花,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裕是民之所求,精神富有亦是民之所盼。以文化振兴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广大基层干部要在“以文铸魂、以文聚才、以文兴业”上下功夫,要深入基层广泛开展农民夜校、文化进万家等理论宣讲活动,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创新思维破解阻碍农村发展的思想壁垒,从而调动起广大农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用好文化热土,把“文化流量”转化为“人才留量”,在广泛宣传中推动人才“回流引流”赋能乡村发展,真正实现人才与乡村“双向奔赴”、文化与产业“齐头并进”。

以乡村“新业态”助推“产业强”,要把“农村经济”作为产业“硬支撑”。农村是中国社会的缩影,农业是中国经济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到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迫切要求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农村美起来。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广大基层干部要学好用好“千万工程”经验,在保护“绿水青山”中推动产业发展,以农业强村建设和美乡村。要聚焦特色生态产业,在发展林下经济、推动绿色转型、扶持产业项目上下功夫,因地制宜打造出一批“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特色产业。要用好“集体经济”这一舞台,以村集体产业领头的“关键少数”带动全村发展的“绝大多数”,把组织优势转化乡村产业的发展优势,不断推动乡村“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乡村“共同体”建设“新农村”,要把“共同富裕”作为致富“强保障”。乡村发展是历史命题,也是时代课题。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的本质是所有人的共同发展,最终落脚点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各地基层要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上下功夫,不断缩小城乡之间收入、社保、教育等各方面差距,在“引进来”和“走出去”之间实现乡村振兴。要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支援帮扶,鼓励更多驻村第一书记、科技特派员等优秀人才队伍、技术力量下沉一线、直通田间,让更多“山货出山”“国货出国”变得更有价值。广大基层干部要推动发展成果共享,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在密切联系群众、为群众提供服务中打造出更多的“农村生活圈”和“共富工坊”,推动更多农村群众在“家门口”就业致富,让农民群众切实享受到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本文信息来源自 共产党员网

(0)
上一篇 2023-12-06
下一篇 2023-12-06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