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从“浦江经验”里取“真”经

四川省什邡市委政法委 杨军

以“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深入基层,联系群众,真下真访民情,实心实意办事”为主要内容的“浦江经验”历经20载,从浙江走向全国,并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对于广大党员干部学思践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此次主题教育为契机,从“浦江经验”中汲取精神内涵,在调查研究中学习运用好“浦江经验”,以高质量调查研究推动主题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直插一线“深耕”群众心田,走进群众听“真言”。文以载道,道不在屏幕方寸之间,而在于群众息息关联的生活中,调查研究一定要重心下移,切忌“办公室调研”。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沉下身子,走出机关,虚怀若谷,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让大家畅所欲言,客观真实给自己“画画像”、打打分,找准改进提高的参考系。“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我们已然拥有先天优势,日常工作让我们有了更多与老百姓接触的机会,也许是某个不公的现象,某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也许是老百姓的某个诉求,某个求而不得继续求的要求,也许是某种常见但不正常的现象,这些都需要我们走进群众生产生活之中,在“拉家里长”中共鸣共振、共识共情,才能真正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我想这才是我们调查研究的真正目的。

抽丝剥茧“深察”矛盾根源,聚焦问题求“真相”。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我们要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在改革发展的进程中,一定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村集体经济入股分红、征地拆迁补偿安置等等,每一件、每一桩都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广大党员干部在调查研究中,一定要坚持问题导向,做到走出去、沉下去,直奔问题去、带着问题学、对着问题改,搞清楚产生问题是什么、症结在哪里,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拿出破解难题的实招硬招,真正做到从调查研究中来、到解决问题中去,以“剥茧抽丝”和“追根究底”的方式,透过现象看本质,把调查研究转化为推进工作、解决问题的实际成效。

解剖麻雀“深思”解决办法,充分论证见“真功”。“托之空言,莫如见之实行。”衡量调查研究成效怎么样,关键在于对策是否落地、问题是否解决、工作是否改进。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指出,对那些具有普遍性和制度性的问题、涉及改革发展稳定的深层次关键性问题,以及难题积案和顽瘴痼疾等,要研究透彻、找准根源和症结,形成解决问题、促进工作的思路办法和政策举措,确保每个问题都有务实管用的破解之策。调查以求其实,研究以求其是。广大年轻干部要切实做好调查研究“后半篇文章”,对调查掌握的情况、数据、资料进行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精加工”,真正把问题想深、想准、想实、想透,抓住主要矛盾,又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针对真实情况的“调查表”,梳理问题剖析的“研究集”,提出意见对策的“建言书”,真正推动调查研究成果转化为正确决策的依据、制定政策的参考、指导工作的遵循。

蹲点攻坚“深谋”长效之策,完善机制出“真效”《之江新语》的第一篇文章就是《调研工作务求“深、实、细、准、效”》,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写道,“效”,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要切实可行,制定的政策措施要有较强操作性,做到出实招,见实效。调查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解决问题,见到真实效。奔着有“效”去,是对调查研究的要求,也是最终的落点。广大党员干部在调查研究过程中,要切实解决好“成果转化”问题,要建立调研成果转化运用清单,通过出台政策措施、创新制度机制等方式,将成功做法经验化、零碎探索系统化、有效措施制度化并长期遵循,形成闭环机制,实现“调、研、用”良性循环。对于经过充分论证、较为成熟的调研成果,要及时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工作思路和攻坚克难的发展举措,在实践中以调研成果更好地指导工作、更好地解决难题、更好地推动发展,真正实现调研、认识、整改、提高四个环节的良性循环。

本文信息来源自 共产党员网

(0)
上一篇 2024-01-24
下一篇 2024-01-24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