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乡村振兴之路 踏上共同富裕征程

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云南省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回信,信件指出:“脱贫是迈向幸福生活的重要一步,我们要继续抓好乡村振兴、兴边富民,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富裕

”在脱贫攻坚圆满结束的现在,如何使其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共同富裕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共同课题。

乡村振兴,产业是核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村人口为何大量流入城市?最大原因还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农村产业偏弱,收入偏低。在当前“三农”仍处弱势的前提下,如何在农村发展产业,实现产业“复苏”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我们要依托自身特有优势,探索“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在落实耕地保护制度的同时,推广发展棚膜经济、中草药材、经济动物养殖、果树栽培等特色富农产业,科学地壮大产业规模以对冲人口流出的劣势,引领农户由常规农业向特产农业、休闲农业转型发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群众不离家就能达到一个良好稳定的收入,让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内核动力。

乡村振兴,人是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农村不象城市那样人口集中、商贾林立,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大量流动到城镇是不可避免的,但这些流失的乡贤才应该是乡村振兴的坚实力量。要合理规划现代新农村,实现村民的有效集中居住,既方便生产生活,又方便内外沟通。一方面,要善于把本土村民吸附当地,另一方面,要善于吸引外来人员,利用自然禀赋和资源优势,让返乡创业的人才能得到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吸引“市民下乡”。人多了,生活和经营活动就热闹起来了,乡村振兴就有了视觉变化。

乡村振兴,环境是关键。“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每一个人梦境一般的期待。何曾几时,三两茅草屋、土胚房,历经风雨的公厕破败不堪……恶劣的人居环境成了农村的标识,而这个标识难以承载游子的乡愁,更谈不了乡村的振兴。如今,我们通过多项工作、持续发力,这个标识已经逐渐远去,但村民普遍存在或多或少的不好生活习惯。村民群众作为乡村振兴的直接受益者,更应该是直接参与者,我们在工作中要追根溯源,着重于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做好乡风民俗的培养与引导,提高村民卫生意识,在保护中建设好生态环境,大到山水资源的保护,小到垃圾处理和“厕所革命”,要发动集体力量建设生态宜居的乡村。

本文信息来源自 共产党员网

(0)
上一篇 2022-02-01
下一篇 2022-02-01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