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青年技能日:“望闻问切”解服务难题

江西省抚州市广昌县委组织部 谢家忠 温雅文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7月15日,是第八个世界青年技能日党员干部要不断提升技能,“面朝黄土背朝天”式的工作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需求,只有学会“望闻问切”,才能为自己“把脉问诊”,不断解决“服务难题”,提升“服务技能”,对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闹心事”智慧处理,成为人民群众的“知音”。

“望”人民“眉间”,丈量基层风貌,问诊“空调症”。《古今医统》中记载,“望闻问切四字,诚为医之纲领。”望字为“四诊”之首,意思是眼观整体和局部之病症给予诊断。烈日炎炎,党员干部要想“望”见“人民心事”,就必须走出“空调房”,搬起“小板凳”,做到“下基层”“入田地”,这样才能看到人民挂在“眉间”的“喜怒哀乐”,“望”见真实的基层风貌。要想深入了解百态民情,党员干部应该结交几户“基层亲戚”,常常“串串门”,与他们一起“撸起袖子”,抄起“干活家伙”,在“田间地头”闲聊他们的“急难愁盼”,多维度了解他们“收成”“就业”“教育”“医疗”等问题,“摸清”“摸透”“摸深”他们的“所想”“所思”“所念”和“所求”。党员干部只有治愈“空调病”,才能真正走入人民心中,准确把握群众动态,让决策“言之有物”“言之成情”最后“高效落地”,促进服务能力的提升。

“闻”大众“心声”,思索民情民意,问诊“拖延症”。“四诊”里的“闻”是用耳朵听声音,用鼻子闻气味。烈日炙烤,党员干部难免会产生“懈怠”“拖延”的情绪,但唯有“搬起板凳”走入“庭院”,才能听见大众“心声”,才能让“工作有方向”“情感有皈依”“努力有价值”。大众的所思所想不仅在表情与话语,还“深藏于心”,党员干部只有放下“官架子”,多说“乡土话”,多唠“家常嗑”,才能拉近与人民群众的“距离感”,让人民群众“直言不讳”“畅所欲言”,说出他们的“难言之隐”。对于人民群众的“心声”,党员干部不能听听了之,要仔细记录、认真分析、查找问题、研究对策,找到人民群众的“话外之意”“弦外之音”,对于人民群众所反映的问题要做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不能拖拖拉拉,党员干部要将人民的“喜怒哀乐”“苦辣酸甜”谨记于心,以“人民期盼”为良药治好“拖延症”,做到民有所求、我有所应,民有所想、我有所为。

“问”百家良策,聚集人民智慧,问诊“焦虑症”。人民就是可以包容百川的大海,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人民的所思所想,就是“治国安邦”的“智慧”。党员干部经常会因难以找到问题解决方法而“焦虑”,那就不妨问“计”于民。“问”不是简单地“询问”,是“真心诚意”地问,是“虚心实意”地问,不是“搪塞”地问,更不是“走过场”“走形式”地问。要问到老百姓的“心坎里”,这样才能工作更有方向,才能做到“精准施策”。对于人民的良策,党员干部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态度,对于问题的研究处理要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信念和决心,这样才能在“刨根问底”中得到深入、具体的问题解决方案。只有“问”计于民,才能在解决问题时做到“快刀斩乱麻”,遇事“不焦虑”,才能在“人民智慧”中不断洗涤自己、提升服务技能。

“切”民生难题,找准问题症结,问诊“恐慌症”。“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要想解决“民生难题”就要找准“切入点”,找对“问题症结”就相当于一只脚已经迈进了“成功之门”。党员干部如果没有对民生问题“症结”的把握,就会在解决问题时因为缺乏脚踏实地的调研而“恐慌”,只有将民生琐事当成“大事”来抓,与人民“多沟通”“多交流”,才能在调研之中找到问题解决的“症结”,切准民生问题的“要害”。要切准人民群众“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的问题“要害”,这样“游刃有余”处理好民生问题,治好“恐慌症”。找对“问题症结”之后,解决民生问题不能只浮于表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以攻破“娄山关”“腊子口”的干劲解决难题,不断提升服务能力,为时代发展赋能献力。

 

本文信息来源自 共产党员网

 

(0)
上一篇 2022-07-16
下一篇 2022-07-16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