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三变” 看村里越变越好

江西省抚州市宜黄县桃陂镇圣华村选调生 魏博文

十年前我离开农村,前往城市读书求学,十年后我不忘根本,又回到深爱的故土工作。十年时光,匆匆流去,我从农村来,又回农村去,这十年间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我置身事外,更能感受到其中的不凡。

脱贫攻坚、全面小康,村民生活好起来了。犹记得以前村里的生活还很清贫,去赶集市买东西都是一件“奢侈”的事情,那时候穿的都是哥哥姐姐穿过的衣服,穿不下的衣服只要没破还要留着给弟弟妹妹们。这十年间,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聚焦“三农”,国家对农村的资源倾斜越来越大,农民享受的政策越来越好。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在“精准扶贫”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中国九千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一个也没落下,创造了举世瞩目、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回过头再来看看村子,虽不是什么大富大贵,日子过得却也越来越滋润。没有房子的脱贫户住进了国家建设的安置房,有了一个遮风挡雨的家;劳动能力弱的脱贫户做起了公益性工作,也有了稳定的收入;而那些有行动力的村民,更是在各类帮扶措施下,早早实现脱贫,为了美好的未来不断努力奋斗。村书记时常感慨道:“现在政策好呀,生了大病有国家治,种了稻子有国家收,只要踏踏实实肯做事,生活一定更红火。”我们用了十年,让占人类总人口五分之一的大国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并持续采取措施,杜绝规模性返贫,这是一项伟大的功绩,体现了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世界脱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

环境整治、绿水青山,村里景色美起来了。印象中十年前村里环境卫生又脏又乱,门前养鸡鸭屋后养猪牛,家禽随处走,垃圾随地扔,一下雨就浊水横流、泥泞不堪,各种气味混杂在一起,十分难闻。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农民群众的深切期盼,是农村发展的宝贵财富,是乡情乡愁的重要寄托。这十年间,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0%,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水平明显提升,基本实现干净整洁有序。村民家中各种露天、不卫生的茅坑旱厕改造成水冲卫生厕所,各种占道的违规棚屋得到拆除,一条条宽阔的水泥路取代了原本泥泞的土路,路旁还修建了水渠,既能用来灌溉,也能用来洗衣,方便了村民的生活。“门前三包”政策落实责任,村“两委”定期检查,村民自发检举,设立清扫公益性岗位,让村民更多地参与到人居环境整治中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更是深入人心,村子借助着天然水库优势,引入了企业建设生态环保项目,既带动就业帮助村民致富增收,又促进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村里还成立了巡逻队,定期巡查森林、水库,保证村里生态不受破坏。那些外出打工的人不禁感叹道:“村里的变化可真大,水泥路修起来了,路灯建起来了,真是年年回村里,一年一个样啊。”而今,漫步在乡村公路上,眼前是夕阳麦浪,耳旁是流水蛙鸣,闻着野花幽香,感着缕缕清风,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俨然一幅生态宜居的生动图景。

扫黑除恶、多元治理,村里治理强起来了。听村里老一辈人说,村里以前总聚着一伙无所事事的年轻人,以“打流”为荣,他们总仗着人多势众,专干些偷鸡摸狗、打架涉黑的事,搞得村里乌烟瘴气。这十年间,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得雷厉风行,在严打高压的态势下,黑恶势力无处遁形,人们纷纷用起法律的武器正当维护自己的权利,公安部门秉公执法,严惩不贷,社会风气为之大变,不仅保障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促进了整个社会的繁荣稳定,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称赞。信息化深入农村,治理效能不断提升,治理方式更是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相辅相成。以党组织为战斗堡垒,发挥村中各种自治组织作用,党员干部设岗承诺,构建网格化的治理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吸纳优良家训中的道德教育理念,健全村规民约,移风易俗摒弃陋习,用德治实现家庭和睦、邻里和谐;推进“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将普法宣传融入到乡村管理、公共服务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开展精准普法,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村干部服务意识显著增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扎实开展,不断提升村民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一位村支委常戏谑道:“现在村民难管哟,以前是我们说什么村民做什么,现在反过来了,村民需要什么,我们就去做什么。”从他的戏谑中,我清楚地感受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过去十年,我们成就辉煌,交出了一张“满分答卷”。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我坚定不移地相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下一个十年乃至今后无数个十年,我们必定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本文信息来源自 共产党员网

(1)
上一篇 2022-09-27
下一篇 2022-09-27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