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学习备忘录:乡村旅游需独具“土”味

为了学习借鉴兄弟县区乡镇乡村振兴先进经验做法,我与村支书跟团赴巫溪县通城镇云台村、龙池村、长红村考察学习。通城镇在发展乡村旅游上的成功实践,令我感慨万千、倍感鼓舞、深受启发。

乡村旅游是一种依赖乡村特色资源,感受和体验乡村文化的旅游活动,但在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一些地区在探索的过程中慢慢就变了味,去追求“网红景点”、“网红小吃”,项目建设浮于表面,丢掉了“本土化”这一个最为重要的属性,陷入同质化、无记忆点、无辨识度的尴尬境地。

要想发展深度旅游,跳出“千村一面”的怪圈,就要坚持以乡风文明为基础,开启“文化振兴”模式。在注重保护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持续在拓展旅游的深度、厚度上下功夫,深入挖掘乡村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元素,保留其原始风貌、特色,充分保护乡村社会价值体系和集体情感记忆的同时,对独有文化内涵进行挖掘和定位,寻找、修复、重建或新建当地村民的文化认同点、传承点、记忆点。注重挖掘各村文化、农耕民俗等文化内容,提炼特色人文历史元素,把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有机结合,突出乡土气息、人文特色,以本土的乡味来区别于各地的休闲项目,避免同质化竞争,进一步丰富乡村旅游的空间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底蕴,打造独具特色的深度文化旅游新时代乡村。

要想发展深度旅游,跳出“单调乏味”的怪圈,就要坚持以延长产业链为重点,开启“抱团发展”模式。多举措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激发群众智慧,凝聚群众合力,营造全村劲儿往一处使,干在一起、想在一起的干事创业氛围,让群众参与生态宜居乡村建设中,实现共建、共管、共享。同时,充分发挥党员、干部、乡贤的领头羊作用,盘活和依托现有景点和已有资源,避免大破大立,盲目扩张重建和低层次无序开放,优先把现有蛋糕做大做好。如利用现有空闲民房进行符合现代需求的民宿改造、打造民宿集群、小吃一条街,充分发挥城市在人才和交通上的辐射作用等,不断延伸产业链条。

要想发展深度旅游,跳出“走马观花”的怪圈,就要坚持以生态宜居为关键,开启“农旅融合”模式。依托乡村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通过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和产业布局,精准把握人们旅游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大力培育以农村风貌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水果休闲采摘等为主导的多元化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在果园中植入园林景观元素,修建纵横交错的林间步道、秀美的凉亭,满足游客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休闲需求。打破传统农业、旅游业的单一开发模式,把农业的绿色价值挖掘出来,不仅生产各种绿色优质安全的农产品,还要提供更多清新的空气、缤纷的田园,打造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雀成群相映成趣的生产生态景观,促进农业转型和乡村旅游产业提档升级,推动“乡村+”“农业+”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广大农民能够实实在在享受到全产业链增值收益。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你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xyxx/118081.html

(0)
上一篇 2023-04-24
下一篇 2023-04-24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