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要“心、眼、手”并用为民造福

为民办实事,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是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深刻领会把握关于践行宗旨为民造福的重要要求,党员干部要积极探索“民需我动”“民困我帮”等各项措施,要以民之所需、民之所盼为方向,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擦亮“为民坐标”,巧用“心、眼、手”使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用“心”筑牢信念之堤,争当知行合一的“清醒人”。俗话说,“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作为党员干部,我们更应该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要持续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只有心中装着对人民的绝对忠诚和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才能时刻站在人民立场想问题、作决策、干事情,党员干部本就身在群众中,不仅是落实上级决策部署的具体实施者,也是密切联系群众的纽带,更要注重修炼自己的心性、注重自己的言行,以百姓心为己心,以百姓事为己事,把工作做到群众心中去。不仅如此,还要坚持提高自我政治站位、明晰自我政治担当,主动参与党性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深刻感受党的艰辛历程、巨大变化、辉煌成就,做信念坚定、知行合一的“清醒人”。

用“眼”发现群众之困,争当民呼我应的“带头人”。“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实践证明,只有把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支持不支持作为检验一切工作成效的标尺,才能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赢得群众的信任、支持和拥护。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脚才知道。各种政策落实到基层效果好不好,只有群众最清楚。我们都知道,党员干部越是对群众“摆出架子”“冷脸以对”,办公室作决策,不听取群众意见,不能做到解民之忧,群众就越不可能把党员干部当成“自家人”,只会严重影响干群关系。因此,党员干部要深入群众,通过“望闻问切”,采取调研、走访、座谈等多种形式,“面对面”看清群众的喜与忧,加强和群众间的沟通,认真倾听群众的意见建议和需求,增进与群众之间的情感,架起彼此间的“桥梁”,扣紧彼此间的“纽带”,以主动回应、马上回应提升为民服务的温度和实度,才能增进鱼水之情,把政策和举措落实到位。

用“手”创造群众之福,争当实干笃行的“开路人”。“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纵览古今,成事者有撼世经才之能人,也有质朴无华之俗人,唯之两同,必是踏实肯干者,深有“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之觉悟。俗话说的好“入山问樵、入水问渔”,幸福不会从天降,美好生活是等不来的。因此,党员干部一定要发扬老一辈革命家“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革命精神,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以“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做好“为民文章”,点燃为民奋斗之“火”,带头甩开膀子,多谋落实之策,多求落实之效,敢于在困难面前逞英雄,敢蹚“深水区”,敢闯“地雷阵”,为群众解决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利民之事无小事,要真情实意的为民谋福祉,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真正让群众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殷殷初心不移,时代答卷常新。为民造福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党员干部要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自觉扛起“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使命担当,发扬“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斗争精神,树立“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为民情怀,着力让老百姓得实惠,为老百姓谋利益,带老百姓奔好日子。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9970,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xyxx/121572.html

(0)
上一篇 2023-05-18
下一篇 2023-05-18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