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更大功夫把调查研究做深做实

12月26日至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民主生活会,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多到分管领域的基层一线去,多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去,体察实情、解剖麻雀,全面掌握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调查研究是一门讲究科学的方法,是中国共产党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媒介工具,是国家制定政策、执行政策的前提基础。明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必须坚持“三个导向”,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真正将党的优良作风坚持和贯彻落实下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好基础。

以人民至上为价值导向。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多次与贫苦农民进行同吃同住式的调查;习近平同志在河北正定调查研究的经历中感受到:“虽然辛苦一点,但确实摸清了情况,同基层干部和老百姓拉近了距离、增进了感情。”当前,部分党员干部不愿意到偏远、艰苦的基层中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即使勉强走上一遭,也只是蜻蜓点水,做表面功夫,调研结束后仍然是我行我素、闭门造车、拍脑袋决策,导致调查研究不深入,决策乱拍板,影响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健康发展。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各级领导干部既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领导干部要经常深入贫困地区基层一线,耐心听取群众在吃穿住行等方面的基本要求。领导干部要力戒高高在上的姿态,态度谦和地与老百姓坐到一条板凳上,调研活动中亲切的称呼、谦逊的语气、感同身受的反馈等细节决定了领导干部是否能够听到群众的真话、实话、心里话,是否能够坚守真挚的人民情怀,力所能及地满足群众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以解决问题为过程导向。目前,各领域都面临着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任,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调查研究要注重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要求领导干部带着问题下去调研。坚持解决问题的调查研究,一是要保持正确态度。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新时代的赶考之路会遇到更多的艰难险阻,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必须摆正心态,开展调查研究时要直面问题、敢于斗争。二是要做好充足准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领导干部端正态度之后,要做好调研准备工作。除了确定调研人员、路线、地点的具体安排,还要提前熟悉调研问题的具体情况,全面掌握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学习总结先进地区的经验,做到心中有数。三是要善于综合分析。问题总是具有复杂性、差异性、变化性,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问题,要善于综合经济学、社会学、控制论等多学科理论,结合不同部门、领域专家的意见,科学分析研判,最终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以科学决策为结果导向。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只有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全面分析研究国内情况和国际问题,才能提出科学有效的政策决策。决策从开始提出到切实可行是一个不断打磨验证的过程,需要调查研究工作贯彻始终。一是制定初步决策方案。领导干部是决策的制定者,开展初步调查研究之后,必须找准问题的关键因素。领导干部要运用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等思维方法,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论素养和知识储备,在纷纭复杂的现实问题中找到主要矛盾、关键环节,找出问题的本质特征、产生的根本原因,制定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初步解决方案。二是反复论证决策方案的可行性。初步方案提出以后,要经过多部门、专家的分析论证和反复的试点检验。通过多次的精准靶向调研和综合分析研判,最大限度保证措施建议的可行性和科学性。三是决策方案要经过人民检验。解决问题的政策方案确定之后,在贯彻落实过程中仍然需要进一步调查研究来检验政策的正确与否。落实政策的过程中要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实时跟踪政策措施落实的具体效果,并及时做好相应调整和纠正,真正让好政策起到好效果。

本文信息来源为

(0)
上一篇 2023-09-19
下一篇 2023-09-19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