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化馆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文化惠民,知易行难。如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让他们从文化中有所得、有所悟、有所追求,让文化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基层文化部门必须从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考虑服务结构优化,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新的需求,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协调匹配,以全新的服务理念与服务方式,最大限度的实现群众文化供需平衡。夯实基层文化设施,拓展文化产品种类,塑造群众文化精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要求,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文化设施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是展示文化建设成果、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阵地,应对各种公共文化设施进行高水平的配置和整合。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是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的重要内容,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有效手段,强化免费开放属性,才能达到深度的文化共享,从而切实改善“文化民生”。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线下”文化馆已经很难满足人们的文化活动需要,建立高水平的数字文化馆,可以打破文化馆和群众之间的空间界限,创造一种全新的文化供给途径。利用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对各类群众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为公众提供数字化的线上文化服务,提供线上的场馆预约、演出活动直播、慕课资源辅导、文化志愿者注册、网上艺术展厅等服务,实现了线上线下的互动融合。

文化惠民,不仅要注重文化设施的建设,更要注重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升,让群众切实感受文化惠民的亲和力、感染力。公共文化服务的根本在基层、创新活力的来源在基层、服务的重难点也在基层。只有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补齐基层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劣势、短板,真正的提升文化服务效能,才能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打通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是《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立法的原则和明确规定,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基层文化部门的重要工作任务,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文化服务实现全面共享的根本保障。文化供、需两侧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公共文化服务主体的供给能力必然对群众文化的需求引导起决定性作用。如果人民群众的有效需求不足,也就意味着基层文化部门在文化供给上处于弱势地位。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内需驱动,转变文化惠民服务方式,建立群众需求征集和评价反馈机制。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坚持多样供给、特色供给、品质供给,群众点单、按需下单,这样才能让更多百姓参与进来,从而使文化惠民活动取得更大成效。

在新的时代,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高,对精神文化生活也显露出了更高层次的需要。追求知识、追求快乐、追求文化、追求健康成为一种新的社会风尚,人们已不满足于普通的文学艺术和单一的文化活动。如何进一步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是当前的群众文化工作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必须通过文化教学、艺术辅导、展览展示、文艺演出等高品位的群文活动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创作出更多富于时代精神和文化内涵、符合当地特色和人文理念的优秀作品,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更高要求,也可以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群众文化是精神文明的载体,是城市形象的窗口,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更需要我们不断地挖掘本土特色,打造具有鲜明地域性的群众文化精品。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新的时代,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独立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这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更好的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进程中,基层文化部门任重道远,应该从实际出发,勇于改革创新,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步伐,在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构建网络健全、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发散文化正能量,让百姓乐享文化新生活。

(硚口区文化和旅游局 张亮)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6011,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xyxx/147234.html

(0)
上一篇 2023-10-10
下一篇 2023-10-10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