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长了眼”的骚扰电话问题肆虐,建议多措并举治理骚扰电话“牛皮癣”

2023年,有关机构发布了《2022年度骚扰、诈骗电话形势分析报告》,公布了骚扰电话的“标记量”。相比5年前,该“标记量”数据飙升237%。伴随着骚扰电话的激增,另一个让人“冒冷汗”的现象则是骚扰电话“命中率”越来越高,总是能够及时洞察、精准识别每个人的需求,然后提供与之匹配的“服务”,令人细思极恐。

现在的骚扰电话仿佛“长了眼”,比你更懂你的需求,于是越发精准地命中你的“软肋”。即使忍气吞声拉黑一个,骚扰电话也会披上一个又一个新“马甲”,让人不胜其烦的同时,又有隐藏着诸多负面影响。

一是干扰正常生活,危及身心健康。很多人都会接到类似的骚扰电话,从推销房产到销售保险,从劝导投资养老到推荐育儿理财,从淘宝商推到追星短信,可谓花样百出、无奇不有,让人不堪其扰。2023年,娱乐明星张雨绮在遭到陌生人轮番电话轰炸后,在社交平台明确发文表示这种行为已经影响到自己正常生活,甚至是冒犯和骚扰;不堪其扰的流量明星王一博也曾发文请求粉丝们不要再打自己的电话,给自己留一方清净之地。更有厦门普通市民杨某描述称:现在的骚扰电话都像“长了眼”一样,对自己的需求“了如指掌”。刚开始使用下载的炒股软件,当天就接到了荐股电话。此后类似骚扰电话层出不穷,一天至少四五通,多则十来通。

二是扰乱市场秩序,助长不正之风。旺盛的商业需求到精准的信息获取,再到频繁的营销扰民,目的是为了线下达成交易,在利益驱动和低廉的代价成本下,这种低劣营销手段持续“霸屏”,助长了不正的商业营销之风。早在2022年,央视3·15就曝光了某黑产公司推出“大数据+CRM外呼+精准直投+短信触达”的一条龙服务,揭露了一些公司畸形发展的商业模式。这种频繁有的扰民式营销建立在群众痛苦之上,势必将造成不良商业引导,污染持续向好的营商环境。

三是挑战司法权威,践踏法律红线。《民法典》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以电话或者短信等即时通讯工具侵扰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宁,不得窥视、拍摄他人私密空间、私密活动及私密信息。一些不法分子通过买卖个人信息牟取高额利益,是对群众正当隐私权的侵犯,是对法律法规至上性的漠视。2019年8月,福州市公安局就开展了为期半年的整治电话骚扰专项行动,打击电话骚扰系列违法行为,共抓获违法人员28名。2021年4月,“私生饭”潜入艺人酒店住房拍照打卡,翻动房间内物品,在床上摆姿势自拍,被警方依法带走。

面对“长了眼”、难根除的骚扰电话,其治理不能仅依赖个人自觉,还需要找到责任主体、关键环节,逐个击破、斩断链条,还大家一个“耳根清净”。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立法。一方面,通过法律条文明确骚扰电话制造者的主体责任,罗列基础运营商、相关行业监管部门、公安部门等各治理主体的权责条目,为通信业的良性发展提供法律遵循。另一方面,制定对骚扰电话的判断标准及处罚标准,用严苛的法律制度、高额的处罚金额让不法分子、违规企业知敬畏、明底线。

2.提升安全保护意识。一是加大主流媒体的宣传推广力度。增强政府机关、新闻媒体以及电信运营商等官方媒体的对话能力,结合骚扰电话的新特点、新形势,做好针对性宣传工作,畅通个人信息泄露投诉举报渠道,提升公众的防范意识。二是增强群众维权意识。一方面,倡导开启手机自带的“防骚扰”功能或使用电信运营商提供的“骚扰电话拒接”服务;另一方面,鼓励用户在遭遇骚扰电话“轰炸”时,收集相关证据并及时报案,积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3.丰富运营商治理手段。一是严格把控核查力度。运营商应当对新入网用户实名登记资料进行详细核实,确保“实名登记准确率”“人证一致率”达 100%。二是提高用户手机号入网门槛。因地制宜设置入网预存话费门槛,从源头上减少非正常需求的手机号码。三是升级技术手段。运营商加大技术研发力度,通过升级技术手段,利用大数据分析研判,提升骚扰电话鉴别和监测能力,实现及时拦截、主动溯源,将骚扰制止于发端处。

(大冶市保安镇 金塘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刘长鑫,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xyxx/167417.html

(1)
上一篇 2024-01-19
下一篇 2024-01-19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