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政教育“主课堂”成为能力素质“补给站”

“为学须先立志。志既立,则学问可次第着力。立志不定,终不济事。”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这样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关系到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更关系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唯有充分发挥思政课堂主阵地作用,在“知、情、意、行”上下功夫,才能让思政课真正成为能力素质“补给站”。

讲授鲜活道理声入人心让思政课听起来能“解渴”。课堂上如果老师只是照本宣科,讲课干巴巴,没有激情,学生自然感到枯燥乏味、不在状态。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抓好思政课教师这个关键。一方面,各地区各部门各学校可通过选聘、转任、培养等方式,配齐建强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为学生树立榜样,提供正确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导。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及时跟踪理论研究前沿及社会热点,善于用辩证思维找准重点,全面客观分析问题。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授课要“感人于肺腑,动人于心弦”,把道理讲到学生心坎上,让思政课告别“填鸭式灌输”,多一些“情感”和“温度”、提高课堂“抬头率”和“点头率”。

 探索多元模式躬行实践让思政课学起来引“共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论述为推进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正确方向,思政课堂也逐渐绽放出育人新气象。东华大学把思政课堂搬到浙江省安吉县余村,在绿水青山间“沉浸式”开展“两山”理论实践研学;西北工业大学师生融合朗诵、讲述、表演等多种艺术表现方式,精心编创“领航!领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剧;上海市卢湾高级中学师生穿梭于元宇宙沉浸式互动空间场景中,重温红色革命故事……从“行走的思政课”“舞台上的思政课”,到“云端上的思政课”,思政小课堂需乘着时代的东风,创新教学形式和方法,与社会大课堂实现有效联动,使学生多维度、全方位受到思想浸润和人生启迪,打造全新的育人生态。

拓展外延范围共建同研让思政课品起来增“回味”。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善用“大思政课”。“大思政课”是立足现有思政课优势基础上的守正创新,是贯通全学段、全时空的一门社会大课。要纵向打破学段界限,遵循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用好思政的“盐”,讲出真理的“味”,让不同学段的学生都爱听爱学、听懂学会。要横向突破空间界限,扩展课堂半径,走进社会大天地,推动校内外联动,形成覆盖课堂、校园、社会,“点线面”一体的思政大课堂,汇聚全社会育人合力。此外,思政课教师需广泛涉猎各门类各学科的知识理念和认知规律,充分发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1054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xyxx/189513.html

(0)
上一篇 2024-03-23
下一篇 2024-03-23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