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修身正心当以廉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明朝政治家于谦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为人刚正不阿、坚贞不屈,“两袖清风”便出自于他,他一生都在诠释何为“清风”。著名史学家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芸芸众生,皆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奔波,这本无可厚非。而大诗人白居易却说:“劝君少求利,利是焚身火。”早年为官时,白居易热心济世,心怀“兼济天下”的大志。中年官场受挫,被贬江州,但他依然有着济世救民的情怀,始终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晚年阅尽世间百态,寄情于山水,从“兼济天下”到“独善其身”,但依然不忘赋诗以诫后人要清廉从政。名利有界,可以激发进取心,但过于追名逐利往往会背道而驰。古有大贪官和珅,早期为官时精明强干、清正廉洁,后私欲膨胀,结党营私、聚敛钱财,最终玩火自焚。今有“大老虎”周永康,博学多才却滥用职权、以权谋私沦为阶下囚。作为新时代新环境下的党员干部,要常以前人为镜,既要“正衣冠”,也要“明得失”。把握好权利的尺度,抵制住利益的诱惑。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在卧龙岗时,躬耕于南阳,不问名利,不求闻达于诸侯。尽管环境艰苦,却有“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高雅情操。虽然在刘备三顾茅庐后终于被其打动愿意“出山”,离开时还不忘叮嘱门童切勿荒了农事,倘若大业有成,还是会回到草屋继续享受田园之乐。后来尽管位高至蜀国宰相,也并未留下一分私财。所以后人赞叹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白居易在屡遭陷害中悟出“名为锢身锁”的哲理,劝诫后人不要沉浸于杂欲中将自己推入囹圄。党员干部需要一双明智的慧眼,一颗淡泊名利的恒心,一把坚固有力的钥匙,把自己从被诱惑包裹着的枷锁中解救出来。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当官就不要想着发财,想发财就不要当官”。淡泊名利是对一名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党员干部不仅不能拿群众一分一毫,更应该想办法解决群众所急群众所想群众所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的永恒的初心和忠贞不渝的誓言。中华民族就像一个硕大的品牌,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自然就是“代言人”,共产党员干部则是“形象大使”。如果形象大使只顾个人名利,逾越道德底线,那么再强大的品牌也会不堪一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是每一名党员干部应具备的气度与格局,所以每个党员干部都必须严于律己,淡泊名利,不为诱惑所动。

克欲修身以养性,缚己成仁治天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同志都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做到克己奉公、以俭修身,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修身养性,养的是才气、是士气、是正气。何为才气?才气即处理事情的能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七种能力: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何为士气?士气即工作中所体现的精气神与不惧困难的冲劲。俗话说:“树活风雨土,人活精气神”,士气即战胜困难的动力和能量。“有气则实,实则勇,无气则虚,虚则怯”强调士气在战斗中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百年征求波澜壮阔,在千万场战斗中勇往直前、锐意进取,靠的就是刚强的意志和不甘为寇的士气。何为正气?正气即走正道,指积极向上、正义公平的阳刚气象。正气是坚定的理想,是执着的信念,是远大的志向,是激励党员干部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心存正气,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永远保持对党忠诚、心系群众的自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党员干部应树立“学习观”,勤学乐学,学而慎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党员干部应树立“坦诚观”,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耻下问,不图虚名。“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党员干部应树立“道德观”,“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就是人心。”党员干部要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携手守护中华大地。党员干部要在自我完善中砌实一面不易摧毁的“修身墙”,不断努力,不断进步。

不以一毫私利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党员干部在任何环境下都应该保持自律、自省、自警,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能为权力所害,不能为金钱所毁。“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一名合格的党员干部自是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役。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可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xyxx/190308.html

(0)
上一篇 2024-03-26
下一篇 2024-03-26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