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特色,久久为功,稳步推进 乡村全面振兴

农业稳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开辟于农村;中国改革事业,发端于农村;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农村。加强“三农”工作,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全局,关系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

自1982年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 “三农”问题的 “一号文件”以来,中央一号文件26次聚集“三农”,新世纪以来更是连续第21次聚焦“三农”。这显示了党和国家对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持续而高度的重视,彰显了“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定位。

日前,《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发布,文件指出要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文件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等六个方面28项具体工作对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进行了战略部署,为2024年及未来一段时期内乡村全面振兴绘就了线路图。

“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是一次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的系统性变革,深刻回答了乡村振兴为了谁、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等问题,蕴含着重要的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如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高人民福祉?如何与时俱进地回答好这一时代之问、人民之问?这是一道摆在我们面前的客观题、必答题。浙江“千万工程”的成功经验为我们提供了一本好教材,我想只有在学透教材的前提下,而后在本地实践中去找寻答案,才能交出一份令群众满意的高分答卷。

一是要深挖特色,找准定位。浙江在实施“千万工程”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因时施策、分类指导,通过分区域、分类型、分重点推进,形成了现在“千村向未来、万村奔共富、城乡促融合、全域创和美”的生动局面。“千万工程”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内容从来就不是千篇一律、一成不变的。建设“产业旺、文化兴、民风好、生态优、干部美”的幸福陈坊就是全面乡村振兴在陈坊的具体实践,目前“一街四村”的农文旅发展格局是陈坊特色与优势的深度融合,我们要继续擦亮“赣东北历史上首位状元刘辉”和“连四纸从陈坊走向世界”两张文化名片,将农文旅线路作为陈坊的发展定位。

二是来由所学,学有所用。学“千万工程”学什么?怎么学?“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己之短”。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把调查研究作为谋事之基、成事之道。首先从自我剖析出发,找到自己的优势与短板;其次要对浙江“千万工程”经典案例进行深入的研究,找准学习目标,可鉴之处;而后做好详细的调研方案,带着问题开启浙江之行,进行实地学习,用所学指导实践。

三是要依靠群众,形成合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党委政府支持,离不开有乡村情怀的干部,更离不开群众,没有群众参与的路是走不远的,必须紧紧依靠群众、广泛发动群众,发挥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陈坊老街人保护性开发就是最好的例证,无论是产业发展、社会治理还是环境整治等等,都要带着群众一起干,让群众成为乡村振兴的“主角”,坚持把“话筒”交给群众,只有让群众领情、买账,乡村才能长久振兴。

四是要久久为功,坚持不懈。在“千万工程”实施之初,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要坚持“规划先行,以点带面,着力提高建设水平”。按照这个要求,浙江从制定村庄规划入手,不断开辟乡村发展新空间,用了整整20年的时间,持续深化、迭代升级,才有了浙江农村如今的新面貌。对于陈坊的发展也绝非一朝一夕就能见成效,需要着眼长远,逐年推进。身为新陈坊人,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高度认识,无论是村庄规划、产业发展亦或是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眼光向未来,五年规划并非只着眼五年,而是十年、十五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找准目标,坚持做一件事,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坚持“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年接着一年抓”,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会看到陈坊的古韵新风貌。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liy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xyxx/192671.html

(0)
上一篇 2024-04-12
下一篇 2024-04-12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