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干部”必吃“三苦”

“从家门到校门再到机关门”的“三门干部”拥有较为扎实的文化知识和理论基础,但是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公仆”,要补的群众课、基层课、工作方法课等等还很多。在十几年的求学生涯中,“三门干部”们多数时候扮演着“被动角色”。这样就陷入了一种自我为中心,学业为中心的窘境。守好自己学业的“一亩三分地”成为了人生信条,形成了典型的学生心态,也必将吃些“苦头”。

张不开口之苦。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深入到田间地头,没有在群众茶余饭后,同他们坐一条板凳,就不会明白群众的所思所想。“三门干部”应该要认识到“基层处处是课堂、群众人人为老师”,要努力做到“服务事事当听课、调研时时在倾听”。给予交流对象及时地回应,改掉被动听的毛病,做好信息的主动接收,真正弄明白群众说了什么。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毛主席说过:“人民的语汇是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讲好群众的语言,拉好家常,讲好里短。面对不同的人、各色的事,用朴实的语言讲好有“泥土味”的内容。

迈不开腿之苦。脚下要有泥,心里才有底。“三门干部”长期在外求学,没有真正用脚丈量过家乡的土地,没有体味过实践给予成长的养分。到了基层,村委会的门不知道开向哪里,村民的家不知道安在何处。这种无知必然会带来恐慌和担忧,如若处理不好就会发展成抵触情绪,进一步影响干群关系。将心比心,以真情换真情。党的群众路线教导我们如何同群众保持血肉联系,这是我党战无不胜的法宝。基层工作离不开群众的理解和配合,“三门干部”要真心对待群众,尽心服务群众,完全走入群众当中。迈出机关的大门,迈向田间地头,迈进群众的家门、心门,以真情换真情。让群众的真情实意成为干事创业的精神养分和不懈动力。

学无方向之苦。书本的知识有教学大纲,考试有复习重点。基层和群众却是无字之书,它们的内容来源于历史沉淀,来源于生产劳作,来源于日常生活。一件基层小事让笔者印象深刻。村委会有一位闹情绪的常客,村委们不胜其扰。某一天,一位驻村干部认真倾听了她“牢骚”。发现这位常客早年丧夫,子女又长期在外务工。她的拜访没有恶意,更多的是一种情绪的消解,只是方式有些特别。于是,在之后驻村日子里,这位同事上班路过她家都会和她说上两句话,坐上两分钟。渐渐地,村委会的常客也就成了稀客。我想如果不深入基层和群众中,我们的学习就没有方向,就会欠缺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也就很难解读“无字之书”的奥妙。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1083058963,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xyxx/58748.html

(0)
上一篇 2021-11-03
下一篇 2021-11-05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