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文牍形式主义”

不知为何?每每阅读愈难找到有价值有情趣有质感的资讯,跃入眼帘的多是“大而全、形而上”的程式化、标签化的溢美之辞,简报、通讯、诗歌、散文也好,经验总结、人物传记也罢,推介经验,非得要整出个“一二三”、“硬几条”,处处要求对仗,要求格式;弘扬人物,非得要撕裂感知的底线,泯念人性的伦理,典型人物要么不食人间烟火,可以几天几夜加班加点不吃不喝;要么违背常理,没病硬要整出个病,而且抱病还不下火线,似乎那才叫感人!文本写作,更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拉帮套的分为札记、小记、速记、日记等等。

中国文字表情达意,中国文学文以载道,这些最本真的功能何以被形式主义异化如此?结蝇而记,便捷交易;仓颉造字,便于交流;文学溯源,便法审美。文字文学,素来讲究精准表达,我手写我心,而演化至今,又何被文体、流派所缚?毛泽东在延安《反对党八股》的讲演中就曾一针见血指出:党八股,就是洋八股,看似很新,实则害人不浅!鲁迅先生早就反对过。不知为何?我们的文字,我们的文学又陷入了“党八股”的泥淖!而且愈演愈烈!

余秋雨先生曾讲过:中国文人都有一个不存在例外的共同点,他们都操着一副笔墨,写着世界上很独特的一种毛笔字。不管他们是官屠宰辅还是长为布衣,是侠骨赤胆还是绳营狗苟,是豪壮奇崛还是脂腻粉渍,这副笔墨总是有的!一幅“画像”,逼真呈现!因为当下话语机构的执牛耳者大多为文人。在他们看来,白居易大师不懂雅韵,所写之诗下里巴人,市井之徒,皆可读懂;毛主席诗词,只剩挥斥方遒,韵法不够;鲁迅先生的《秋夜》中:“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也是病句百出,累赘无用。

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从军行》诗云: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如果我们的“书生”所码之字,没有厚重内容,不能激励前行,不能传情抒意,不能以文载道,整日拘泥于形式,追求皇帝的盛装,让文风不忍卒读,“宁为百夫长”,这种“书生”我们不要也罢!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世南,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xyxx/93459.html

(1)
上一篇 2022-08-31
下一篇 2022-09-01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