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金:红色政权在这里诞生

江西瑞金,一座由革命激情浸润血脉深处的红色城市,是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诞生地,被誉为“红色故都”和“共和国的摇篮”。

从瑞金县城至叶坪与沙洲坝,均为半小时内车程,当年,为了防空着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从叶坪迁至沙洲坝。在沙洲坝革命旧址群里,坐落着几十座当年临时中央政府组成部门的草房建筑,有最高法院、中央审计人民委员会等等。在这些简陋的草房里陈列的珍贵图片和物件,无不透射出先烈们崇高的革命信念和坚定的革命意志。矗立在叶坪的红军烈士纪念塔塔身上镶嵌着密如繁星的小石块,寓意由无数先烈用鲜血凝聚而成;瑞金沙洲坝的“红井”,是苏区党和政府“以实际行动彰显一心为民”执政理念的一个缩影;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的文物,再现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艰难历程和开始治国安邦伟大预演……

瑞金就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孕育了新中国的未来。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江西时指出:“要从瑞金开始追根溯源,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

这里的每一处旧址都是独有的风景,每一个故事都可歌可泣,每一段历史都值得铭记。

瑞金建政

“苏维埃为工农劳苦群众自己管理自己生活的机关,是革命战争的组织者与领导者。”为庆祝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毛泽东提笔挥毫,欣然题词。

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一苏大”在瑞金叶坪隆重开幕,大会通过的宪法大纲规定:“中国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随即,中央执行委员会宣告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

习近平强调,“吃水不忘掘井人”,红色江山来之不易,是千千万万革命前辈用鲜血换来的。站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旧址前,史诗般的岁月,仿佛又呈现在眼前。

瑞金市位于江西省南部,因“握地得金,金为瑞”而得名。瑞金周围四面环山,处于易守难攻的区位,且位于赣西南、闽西苏维埃政府的连接点。毛泽东指出:“瑞金是个好地方,一定要把这块革命根据地搞好。”

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后,转战赣南、闽西地区,在东固、桥头、永定溪南等革命根据地和地方工农武装的配合下,先后开辟了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奠定了中央苏区的基础。

1930年3月,赣西南苏维埃政府成立,曾山任主席;闽西苏维埃政府成立,邓子恢任主席。10月,毛泽东领导红一方面军挥师江西,攻克吉安重镇,建立了以曾山为主席的江西省苏维埃政府。

1931年9月,中央苏区军民粉碎了国民党军第三次“围剿”后,使赣南、闽西苏区连成一片,苏区扩展到30多个县境,建立了24个县苏维埃政府。

当年11月,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任主席,项英、张国焘任副主席;同时,组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朱德任主席,王稼祥、彭德怀任副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设在瑞金。

中央苏维埃政府的建立,是我们党建立人民政权的探索和尝试,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各根据地、各部分红军的中枢指挥作用,统辖和领导全国苏维埃区域的斗争,“扩大了党和红色政权的影响,开创了土地革命战争新局面”。

1933年,中央苏区取得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不仅巩固了中央苏区,而且打通了中央苏区与闽浙赣苏区的联系。到1933年秋,中央苏区辖有江西、福建、闽赣、粤赣4个省级苏维埃政权,拥有60个行政县,总面积约8.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达453万,党员总数约13万人,红军和苏区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中央苏区由此成为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在党和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中央苏区进行了治国安邦的伟大预演,卓有成效地组织群众进行革命战争,深入土地革命,开展经济建设,发展文化教育,保障民主权利,改造社会环境,改良群众生活,苏区各项事业长足发展。

从1931年11月开始,由于受到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领导的严重干扰和影响,排斥了毛泽东对苏区党和红军的正确领导,给中央苏区的革命和建设带来严重危害,最终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934年10月,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和红军主力8.6万余人,被迫撤离中央苏区,实行战略转移,进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同月,组建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办事处,统一领导中央苏区留守军民的斗争。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政权正式以国家的形态出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预演。为此,瑞金被称之为“共和国的摇篮”。

苏区建设

对于瑞金,人们最初的印象大都缘于一篇小学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

在“红井”出现之前,瑞金沙洲坝流传着一首民谣:“有女莫嫁沙洲坝,天旱无水洗头帕。”当时,瑞金沙洲坝是个干旱缺水的地方,且沙洲坝人迷信“打井会坏龙脉”,所以,沙洲坝人祖祖辈辈不仅用池塘的水洗菜、洗衣服,还到池塘里挑水喝。

1933年4月,出于安全考虑,临时中央政府从叶坪迁到沙洲坝。毛泽东同志便住在沙洲坝的村子里。毛主席得知百姓用水困难,便亲自勘察水源,选择井位,带领战士们一起挖井。很快,一口直径85厘米、深约5米的水井便挖好了,沙洲坝人从此吃上了干净的井水,结束了祖祖辈辈喝塘水的历史。

后来,乡亲们给这口井起了个名字叫“红井”,同时在井旁立了一块碑,刻上“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十四个赤金大字,以此表达对毛主席的无限崇敬和思念。据当地老乡介绍,就算遇到大旱天气,这井里的水都不会干涸,依然甘甜宜人。

那个时候,在毛泽东同志的带领和号召下,苏区党员干部牢记党的宗旨,一心为民,开展土地革命,发展各项建设事业,关心群众疾苦,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红井”只是“以实际行动彰显一心为民”的一个缩影。毛泽东提出了“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要求:“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

“房子被火烧,政府就发动群众捐钱帮助;有人没饭吃,政府就捐米救济……”用当地群众的话说:“共产党真好,什么事情都替我们想到了,大家自然真心拥戴。”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橙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dfdt/195933.html

(0)
上一篇 2024-04-27
下一篇 2024-03-31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