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调两年记:我的“卸”与“装”

云南省2020届定向选调生 谭晓鸥

一剪闲云,一程山水。两年选调时光,我学着前辈们的样子努力用脚步丈量着基层大地,细细数来,竟也从身上“卸”下了许多,在心中“装”入了不少。

卸下踌躇不前的“畏惧”,装一份“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的进取之心。2020年底,我从书香浸染的象牙塔出发,带着选调生的“光环”来到充满烟火气息的广阔乡村,环境的突然变化和未知的挑战让我心生恐惧,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听不太懂”却“声声入耳”的群众诉求让我辗转难眠。前辈提点:“多去群众家里坐坐吧,走近去,也就走进去了。”从此,我走巷串户、爬坡上坎,在大叔大婶一声声“你来啦,坐坐坐!”的招呼中加深着对既有乡村关系的场景化理解,在“硕士生连收入测算也不会?图斑核实也不会?”的质疑中常学常新、常学常进,明确了“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绝非挂在嘴边、贴在墙上的口号标语,只有脱掉选调生身份,脱掉“知识分子腔”,多学多练、“自找苦吃”,才能破除“本领恐慌”和“知识危机”,在直面群众的工作中切实扛起选调生的政治责任,用实际行动筑牢选调初心。

卸下事不关己的“安逸”,装一份“衙斋卧听萧萧竹,疑似民间疾苦声”的为民情怀。我所在的乡位于云南省华坪县西北部,山高路远、坡陡道窄,却是张桂梅老师家访的必经之地。2021年,在陪同张桂梅老师家访的过程中,她为“山里的孩子能和城里的孩子一样读好书”所付出的努力,让我深切地感受到“心系人民”从来都是具体的、有温度的词汇。这一年,我工作状态开始变得更加忙碌,在顾好分管的“一亩三分地”的同时尝试着“跳出业务看业务”,积极协调红十字会人道救助金、网络爱心公益团捐款用于困难群众帮扶,选调生为民服务办实事经费用于村组桥梁修缮……一件件实事落地,使我逐渐学会站在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处理问题,更加坚信个人所认同的事物和观点不能停留于“在我看来”的面上,而应具有“群众认可”的内核,才能防止陷入深深的“自我循环”。“头重脚轻”、学用“两张皮”等问题的解决不能止步于“我很重视”,而应在深入践行群众路线的过程中逐渐克服,才能在关键时刻站得稳、危难关头挺得住。

卸下急功近利的“浮躁”,装一份“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的坚定气魄。随着岗位的调整,2022年起我不断接触着新的工作角色,尽管学生时期在专业领域有所学习思考,但也常常体会到“白+黑”“5+2”常态化运转下,“存量资本”却不一定都能转化为“增量资本”,摸清群众的需求点、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浮躁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新时代中国青年对先辈最好的告慰、对历史最大的负责,就是坚定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的殷殷嘱托总会敲打着我时而想停歇而懈怠的灵魂。一次次调整状态、摆正心态后,一个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都已完成,甚至能朝着“出手即出彩,完成即完美”的目标,多接几次“烫手山芋”,多做几件“哪壶不开提哪壶”的事。更重要的,是理解了组织的良苦用心,明白了选调生作为基层“新鲜血液”,扎根在乡村振兴“第一战线”,自应沉得住气、稳得住心,扎扎实实把精力集中到办实事上,把功夫下到抓落实上,从基层发现、挖掘和总结更多宝贵经验,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断提高为民服务的能力。

从小镇走向城市,求学几载;从城市回归小镇,静候花开。回头望去,兜兜转转似又回到原点,可是如我所期望的,在兜兜转转中自己也渐变成熟。未来的路或许不会比过去的更笔直、更平坦,但我必将以“舍我其谁挑重担,为观奇景上高山”的担当,真正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1)
上一篇 2023-03-29
下一篇 2023-03-29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