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爷”的养猪日记

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委组织部 孙旭良

今年,“学爷”的猪舍里又多了几头猪,排着队等着“学爷”的一对一搓澡服务。只见他“全副武装”在打理食槽,清粪、给猪洗澡……他熟练地操作着每个程序,憨厚的脸上依然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养猪就是“学爷”如今的“甜蜜事业”。

人穷志强,勤学多践“打底子”。

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60后”农民,李文学一直身体不好,干不了“大活”,一家3口人,日子一直过得紧紧巴巴。7年前,在开展精准扶贫中,被村里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来因为病痛缠身,扶贫干部帮他申请了低保,但他与普通因病贫困户不同,他喜欢“折腾”。

“党和国家愿意帮我,我要争气哩。”在精准扶贫政策红利和扶贫干部全心帮助下,李文学一家填饱了肚子,通过种植一些为数不多的农作物,一年下来还有几千块的盈余,他不知从哪买了两个猪仔,还搭起了一间简易猪舍,他说,“今年过年紧一点没关系,有了这两头猪,日子就好过了。”

自己养了猪,李文学像换了个人,没事就串门儿,村里养猪的人家,他挨家挨户地走。还不只在本村“闲逛”,全镇叫得上号的养猪“大户”,他都要走一走,看看别人的猪怎么管、怎么喂。他还迷上了网上“冲浪”,自己不会,就走到镇政府便民服务大厅,让年轻干部帮他查询各种养猪知识,乡亲们调侃他:“养猪有什么好学的,谁不会啊。”他却不以为意地说:“养活容易,养好不容易,就是要学哩,我要卖好价钱哩!”

从此,大家都叫他“学爷”。

百折不挠,脚踏实地“寻路子”。

三年下来,“学爷”在扶贫政策的支持和自己的努力下,家里的老房子翻新了,新院子里栽种了许多的绿植,赫然成了一处幽静清舍。他二次升级后的猪舍已经住进了10余头猪仔,生活品质肉眼可见的提升了起来。

“学爷”明白贪多嚼不烂的道理,他独自打理猪舍,10余头猪已经是他能操劳的极限,但他养的精细,在他的精心照料下,年底他的猪总能比别人价格高不少,大家都说,他养的猪不光肉质好,仿佛连性格都“开朗”许多。

在当时脱贫攻坚火热朝天的艰苦时期,“学爷”成了村上的名人,总有新来的扶贫干部前来“观摩”,干净整洁的猪舍让他们难以相信是这样一处贫困山沟沟里的人家。“学爷”总会热情欢迎大家,端上自己的腊肉,让大伙在院子里休息休息,缓解奔波的劳累。

“学爷”明白,村里的情况依旧不乐观,村内基础设施薄弱,村社道路交通不便,季节性缺水问题一直难以解决,这些都是阻碍老百姓发展的大问题,扶贫干部们都在全心全意地想辙出招,帮助全村人摘掉贫困的帽子。所以扶贫干部们下队时走到他这里,他总会留住同志们多休息一会儿,同时也和扶贫干部共同探讨村内事务,有时也能让同志们茅塞顿开。

可紧接着的大面积猪瘟,让“学爷”一夜回到三年前的窘迫,他的猪无一幸免,即将摘掉的贫困“帽子”又戴在了头上。“学爷”并没有颓然丧气,今年养不了猪,他就先种植一些油菜、天麻,同时在政策帮助下接下了镇上的扶贫岗位。他同乡亲们说“猪得了病,还是养的问题,我们要学得扎实,猪才能长得扎实哟。”

以先带后,助村促产“出招子”。

随着精准扶贫力度的不断加大,村里像“学爷”一样想自己发展产业的人多了起来,对于乡亲们的求教,“学爷”总是倾囊相授,教会了不少村里人养猪后,“学爷”又说:“我们村这么好的林地资源,搞点茶叶、山珍也好哟。”

“学爷”的话,村里听了进去,正值全村谋划发展体经济,村“两委”同扶贫干部商讨,要多元化产业,走出一条新路子来。通过深度的调研、考察、学习,利用政府多项扶贫资金,创立了经济合作社,主要发展了天麻、木耳种植,还入股了多家食用菌种植公司,每年给村民的分红越来越多,乡亲们逐渐富了起来。

2020年底,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国老百姓欢欣鼓舞,中国人民终于消除了绝对贫困。紧接着,乡村振兴战略无缝衔接开始实施,“四个不摘”要求也让村子里乡亲们松了口气,随着全县帮扶单位、人员调整,村子对接了新的帮扶单位,村子里又住进了新的驻村队员,“学爷”则继续守着自己的猪舍,看着村子一天天变好。

这一天,“学爷”新的帮扶责任人来看望他,两人在家聊了很久,从村聊到镇再聊到县,后来才知道,他是位县领导,主动确定自己为他的帮扶责任人。“学爷”说,直到现在,他每天喂猪的时候,都会为党和国家对基层老百姓所做的所有感到自豪。

(0)
上一篇 2023-04-05
下一篇 2023-04-05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